用热情去感染学生

      这个假期,我有幸参加教师网络培训,听了时老师有关阅读教学的几堂课后,感触颇多,下笔时,回想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我觉得我要谈的与其说是心得体会,不如说是自我反思。

      语文教学最大的难题就是阅读,特别是对乡村小学的孩子而言,父母文化水平有限,有对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所以想开展在家阅读很难,让家长陪伴孩子阅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孩子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更谈不上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发现平时学生的练习册中,不能完成的,总是阅读理解部分,要不就是为了应付去检查写上三言两语;要不就是干脆不写;有几次例外你发现他答的怎么这么对路子、这么在点儿上呢?科技太发达了,人家抄的。每次都苦口婆心说“用心读、多读两次。”可结果总是那么差强人意。考试时丢分较多的也总是阅读题。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总觉得这是惯例,在阅读这一块学生总是学不好。

      但经过这次培训学习后,我认真听了陈老师的话并反思自己,我发现我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没有得到提高,大部分责任在于我。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根据《课标》要求在不同的学段中,学生要达成相应的能力。特别是高年级学段,它强调的是能力的达成度。

      其次在阅读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课文中的感情色彩,所以学生阅读功能就会大大地削减。

      再次是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这一点更让我自己惭愧。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我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做得太少。时老师的观点: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其实就要求老师们要注重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方法在课外阅中得到充分的巩固和运用,我想,本次的培训学习,我是受益的:

      由于语文课本受教时和阅读量的限制,所选编的课文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外的相关阅读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供或推荐更多的有价值的相关阅读内容。一是内容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与精读课文内容相近但观点不一的相关阅读素材,让学生阅读、对比、讨论、辨别,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人物相关。即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与精读课文中所写的人物有关,使精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对学生更具感染力,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三是文体相关,根据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运用与精读课文文体相同的文章进行相关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同类文章的技巧。四是作者相关,当学生学了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时,他们常常会对作家本人或作家其他作品感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作者相关的阅读指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五是背景相关,诗与词是古人擅长运用的两种文学体裁,自《诗经》、唐五代词以来,诗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感慨时政、抒发情感。要理解他们有一定难度,而写作背景则是学生领悟诗人词人情感的重要参考资料。

      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离不开老师在课内外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因文而异,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又与各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关,不能强求一律。我们认为可以多介绍一些阅读方法,供学生选择。我们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三读法,会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作卡片,甚至进行再创作——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

      最后,希望爱之花、阅读指导之花开遍每个教育角落!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热情去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