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孤独的精神

罗素----孤独的精神

寻求内心的平静,

我发现狂喜,

我发现苦难,

我发现孤独。

我发现噬咬心灵的孤单痛苦,

然而我没有发现平静。

------罗素

罗素的全名叫做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 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中完成了40多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以及政治等各个方面。他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罗素是当代的一位巨人,集哲学家、作家、数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于一身。中年时期所写的有关道德、政治、教育、和平主义等方面的著述,激励和启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晚年在积极反对制造核武器和反对越南战争的斗争中,成为全世界理想青年的鼓舞者。

在中国,罗素也有一大批粉丝,有人视他为智慧的象征,有人视他为道义的化身,亦有人对其所鼓吹的“新道德”颇富感应。而像张申府这样的人,则更是视罗素为其人生的导师,所思所行无不以其为榜样。

但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大人物,在其传记《罗素传》作者瑞·蒙克的笔下,却被认为是度过了悲剧性的一生、孤独的一生。这究竟是为什么?

罗素的童年是孤独的,罗素生于英国贵族世家。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维多利亚时代两度出任首相,并获封伯爵爵位。其父安伯力·罗素是一位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罗素4岁时失去双亲,由祖母抚养。祖母没有让他上一般贵族子弟上的公学,而是让他在家接受保姆和家庭教师的教育。罗素在青少年时期先后对数学,历史和文学感兴趣。11岁时他的哥哥教给他欧氏几何学,从此数学成为他一生的爱好。这使他有机会感到数学的“美妙”。父母早亡,使罗素在很小的时候,即深感人世无常,倍尝孤独的滋味。在这样一种孤寂的生活气氛中,几何那种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个人而单凭证明为真、以及不依时间流逝而有所变的性质,带给罗素极大的慰藉。这也就是说,几何或数学领域的工作,对于早年的罗素而言,绝不只是某种技术性的东西,而是其充实孤独生活的来源。

罗素的一生是孤独的,在普通公众的眼中,罗素或许是一系列通俗著作的作者,也可能是一位反战的英雄,或者是一位婚姻与道德问题的“专家”。但在哲学学术领域,罗素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分析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倡导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来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哲学学术才是罗素的立身之本。热衷于数学问题的早年罗素,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家,但这并非其最终的目的。其根本性的旨趣,在于通过这一探究的过程,获得一种智性上的满足。罗素说,“我希望在为数不多的专家心中获得知名度。但是,我的主要愿望——作为我调控生活原则的愿望——是纯粹以自我为中心的,旨在获得思想上的满足,探索让我感到困惑的事物。”(《罗素传:孤独的精神 1872~1921》,139页;以下简称“《孤独》”)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其探索的动机而言,早年的罗素是极为纯粹的。

作者瑞·蒙克对罗素早年在数学、逻辑和哲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些天才的杰作虽非完美无缺,却是真正能够展现罗素才智的东西。罗素苛刻的学生、哲学研究中的后来居上者维特根斯坦,对于早年罗素所取得的理智成就,亦“从未失去敬仰之情”(《罗素传:疯狂的幽灵 1921~1970》,312页;以下简称“《疯狂》”)。瑞·蒙克和维特根斯坦以及其他哲学史家的评价表明,罗素在其早年的理智工作中,不仅抱有极为单纯的动机,而且事实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杰出成就。但是艰苦而长期的理智工作令罗素感到厌倦,罗素最终选择成为一名自由作家,并以其流利的文笔而大受普通读者欢迎,一时之间可谓名利双收。但从学术的角度看,罗素为他的这一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瑞·蒙克说:“与自由作家的生活相比,讲师的职位更沉闷,更乏味,但是,他至少可以从事哲学研究,不受流于肤浅的诱惑。当一个人必须出售自己所写的一切文字时,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孤独》,669页)事实上,罗素在成为一名自由作家后,有时迫于经济上的压力,不得不炮制一些肤浅的文字。

但更大的代价在于,忙于参加政治活动、撰写报刊文章的罗素,在离开学术体制之后,切断了与哲学学术界的联系。这使他对后来哲学发展的细节不甚了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罗素因为早先在婚姻、性及相关道德问题上的自由化主张,在纽约受到了不公正的道德非议和审判,以至其失去了本已得到的教职。这样一来,罗素一家即不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之中。这时,正好有一家基金会邀请罗素担任某个通俗讲座的主讲人,而听讲者大多没有哲学专业背景。罗素为准备这一讲座,撰写了《西方哲学史》一书,并为当时的听众考虑,突出了哲学与一般政治、社会状况的联系。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从哲学史研究的角度看,罗素这一匆忙赶制的著作,在史料的搜集和分析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而如果我们将此作视为哲学的入门书,则问题更大,因为它扭曲了哲学的功能,将哲学视为一项解决政治或社会问题的工具,而不是一门具有独立价值的、自由的学术。

罗素的一生,是围绕学术与政治这一主线而展开的。但就总体而言,罗素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是失败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撰写了大量的通俗文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政治问题的讨论。作者瑞·蒙克认为,罗素在政治问题上的意见虽非一无是处,但与其在专业著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敏锐与才智相比较,则不免显得乏善可陈、前后矛盾,而并非像一般公众所期待的那样高明。

罗素在政治问题上频频发言,但却并未展现出多少过人的才智,可能有这样几种原因。一是罗素发表那些文章和讲演的动机,在不少情况下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经济危机,而不是为了表达对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二是罗素有一份贵族的清高,在骨子里看不起普通民众,因此不认为有对政治现象进行细致研究的必要,而只愿意谈论一些相对抽象的政治原则。三是罗素在数学方面的训练,使他在思考一般问题时,倾向于以一种高度简化的方式来进行,但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一个政治观察者而言,并不一定是好事。对于这一点,罗素自己也认识到,“虽然他在数学和数学哲学方面拥有专业知识,可是这并未赋予他就政治问题发表看法的权威。”(《疯狂》,62页)

在感情中罗素是孤独的,就罗素的观点本身,人们自然有权利基于不同的立场,而做出各自的评论。但验之于罗素自身,则其婚姻生活与其所倡导的理论之间,似乎常有不合之处,并令当事人深感痛苦。比如罗素认为,在婚姻生活中,丈夫或妻子有自己的情人,这并非是不道德的。但当其第二、第三任妻子朵拉、彼得有自己的情人时,罗素起初表面上并不在乎,但实质上深怀痛苦和妒意,并终而选择离婚。而且,即使在离婚之后,罗素亦对朵拉表现出巨大的冷漠,以至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拒绝与朵拉见面,涉及财产、子女的教育及抚养等问题时,都是委托律师办理,避免有直接打交道的情况。不仅如此,罗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自己的儿女亦不甚关切。有评论者认为,根据瑞·蒙克的传记,罗素糟糕的家庭生活,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

作者瑞·蒙克说,罗素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对于这一看法,人们在读完传记之后,可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但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每个人在做选择的同时,必定也在付出相应的代价;在某些表面耀眼的人生背后,同样存在着失败的阴影。聪慧者如罗素,似乎亦不能例外。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素----孤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