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大名花,海棠、牡丹、梅花、兰花,并称“春花四绝”,其中海棠为四绝之首,被誉为国艳海棠。
海棠,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一般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四种,被人们称之为“海棠四品”。
海棠花初开时,如胭脂点点,盛开后逐渐变成粉红,浓淡有致,缀于绿叶之上,犹如漫天云霞。常有人说,一朵海棠露春芳,一树海棠春满堂。
海棠形美色艳,深得文人赞赏,有“国艳”之称、“花中神仙”之誉。历代文人墨客对其情有独钟,题咏不绝。
苏东坡在海棠花开之时写下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道出了对海棠的痴情。
而李清照在《如梦令》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也深受后人喜爱。
海棠被誉为富丽美人,好事者杜撰前朝故事,说唐明皇曾经说杨贵妃醉酒,如同海棠花一样娇慵富丽。
“海棠春睡”因此得名,有用以形容海棠花垂悬开花之美,有类比美女。
既然有着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的海棠,如此美丽,那么苏轼在他的另一首诗《赠黄州官妓》中为什么却说:“却是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呢?
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风光不再。
“乌台诗案”可谓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也是命运的转折点,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站。
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正是在黄州,苏轼无权无职,无官一身轻,他在这里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在这里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
在这里,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这里,他彻底地脱胎换骨;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获取了真正的个性自由。
在这里,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朝廷的命令下来了,苏轼移汝州团练副使。人生终于看到了曙光。
正是神宗皇帝的这封意义重大的手书,苏轼要离开这个待了快五年、曾经让他伤心现在却不舍的黄州。亲朋好友都来送别。
一天,州府的同僚好友为他送行,唱歌助兴的歌妓中有一位叫李宜的,喜欢读书,很是仰慕苏轼的才华。
但因为性格内敛,不爱说话,所以尽管已经多次为苏轼唱歌助兴,但苏轼的墨宝她一幅也还没有,而其他歌妓都有了。
这次苏轼就要离开黄州了,不出意外两人就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如果失去这次机会,那这就将成为她永远的遗憾。
酒过三巡,犹豫再三的她终于鼓起勇气拿着一方白丝绢去请苏轼惠赐墨宝。
其实苏轼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美丽而忧郁、与其他歌妓不同的女子,但是因为她一直没有跟自己说过话,所以苏轼也不好主动过问。
现在她就站在苏轼的面前,就像苏轼那夜在定慧禅院后面小山坡上邂逅的那株高洁清淑的海棠花。
于是苏轼挥笔写道: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正在这时,又有几人过来敬酒,苏轼连忙放下手中的笔,有他们畅饮谈笑,随后又一一回敬,那首还没写完的诗就这样放在那里,好像这个事情就这样告一段落了。
同桌的人拿起苏轼的诗,传阅起来,这两句稀松平常,不是苏轼的水准,想必苏轼肯定还有绝妙好句在后面,于是纷纷等待苏轼的后面两句。
而李宜则更是尴尬又焦急地站在那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谁知道一直到宴席即将结束,苏轼也没有来写后面两句。
不得已,薄脸皮的李宜不得已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请苏轼赐诗。这时,苏轼才哈哈大笑,想起自己还冷落了”佳人“。
众人见苏轼重新拿起笔,都凑着脑袋过来,想看一看后面两句。
于是苏轼挥笔写完全诗: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两句一写完,宾客们纷纷拍手称奇!它轻盈又自然地恭维了李宜,巧妙的一个典故,就使这个好命的歌女,在黄州名声大噪,甚至流传千古。
《赠黄州官妓》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宋•苏轼
赏析
这是一首由苏轼创作的诗词,该诗的创作年代是宋代,作品体裁是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苏轼即将离开黄州,临行前,在一次送行宴中,应黄州官妓所求,为官妓李宜写的一首小诗。
这首小诗,一共四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开头两句是说我在黄州住了四年,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及过李宜呢?
其实关于李宜的名字有两个版本,也有叫李淇的,我们这里就称呼李宜。
在黄州,在为东坡送⾏的宴席上,有⼀位叫李宜的歌妓希望东坡在她的白丝娟上题诗。
东坡由此感叹:“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及李宜”——我东坡在黄州住了四年了,怎么没有给李琪写过诗呢?
⾔外之意,我东坡应该是为你写过诗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李宜应该还是颇受欢迎的。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最后两句是说那就似西川的海棠虽然好,杜甫也没有题咏过一样。
接着,东坡⼜写道:“却似西川杜⼯部,海棠虽好不吟诗”——我就好像是当年的杜甫,⽽李宜你就好像是杜甫笔下的海棠。
虽然海棠万种风情,⼗分美丽,但杜甫的诗句⾥却没有⼀个字提到它;这就像我,虽然写过很多诗赠予别⼈,但确实没有为你写过诗。
后面的这句话引用了杜甫的故事,杜甫曾经在四川待了八年,并且留下了几百首诗,但是蜀地为海棠之乡,杜甫一生却没有写过一首与海棠有关诗。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海棠太美了,还被人们誉为“断肠花”、“相思红”以及“胭脂雪”。
因此,杜甫觉得自己难以描绘出海棠的美,倒不如不写。
而这样的状态类比于苏轼和李宜的话,便代表了苏轼在夸李宜的美貌。
关于杜甫不写海棠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古今诗话》中有⼀种猜测:“杜⼦美母名海棠,⼦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海棠诗。”
杜甫因为避讳母亲的名讳不写海棠,确实也有可能的。不过,这都是后人的猜测而已。
⾄于东坡没给李宜写诗的真正原因,诗中和林语堂先⽣都没点明,我们后⼈确实也⽆从知晓了。
不过单从诗本⾝来看,后两句“却似西川杜⼯部,海棠虽好不吟诗”,既满⾜了李宜索诗的愿望,⼜很⾃然地化解了“未曾赠诗”的尴尬,确实也是两全其美的事。
我想或许还有“爱⼈在⼼不⾔说”的深意吧,正如林语堂所⾔,“此诗⾳韵谐和,犹如⼀粒⼩宝⽯,有轻灵⾃然之美”。
海棠虽好不留诗,可能是一句无伤大雅的谬赞,却也道出关于美的哲思。
从审美角度出发,杜工部要比李清照、苏东坡、曹雪芹等人更加高明。因为,天地自然,美到极致,便已忘言。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