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

     “你屯了粮食吗?没买赶紧去买点。”老爸大清早打电话过来询问,应该也是看到近几天的新闻打电话来询问的。从他的话语中应该是我们姐弟三个他都问询了一遍,在叮嘱我们的同时还在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购物清单,一会让老妈加个这样,一会让老妈加个那样,很久很久没用的手电、蜡烛都被他列入了清单。也许是他们经历过饥荒年代,也许是他们庸人自扰,但每一样东西都是以最坏的情况下准备的。对于国际形势,我们无法定断,但是作为已60多岁的老爸,有这样的响应行动也难能可贵。去年因为东莞的疫情差点回不到家,老爸就坚持说在外过年,不给国家添堵。虽然很多亲戚都劝他能回去就回去,东莞也不少他一个人没回去。但是老爸却一直坚持,而且要求老妈尽量少出门,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好在最后因为疫情控制比较好,传染也切断,最后还是回家过了年。

         在读书期间,老爸一直是我的偶像及骄傲,因为他是90年代为数不多的工程师,在镇里的建筑队工作,也算是个有工作的人。骑摩托车上班也是村里第一人,每次发动摩托车的时候,村里的小孩总要跟在后面跑一段距离,直至与摩托车的距离越来越远。后来因为一场车祸,脚摔伤了,摩托车就被卖了,村里的小孩们也少了件乐事。再后来因为体制改革,镇里工程队解散了,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人都回家种田了。那会外出打工还是个稀奇、新鲜的事,很多人一辈子呆子村子里裹足不前。老爸外出打工的机缘具体的没有细问过,只是听家里人说是有深圳的老板请去的,后来家里也随着老爸外出工作条件慢慢变好了,买了村里第一台彩电,装了村里第一部电话。每年过年回家,村里人都闻讯而来,因为知道老爸会带好烟、好糖果回来给大家分享。那几年是老爸最风光的几年,据说公司什么都包了,生活用品、来回机票、手机及电话费等一切开销都不用自己。90年代初,手机很少见,老爸却每年过年带回来给村里人瞧个稀奇。飞机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个稀奇,老爸给他们讲坐飞机的感受。

       随着打工潮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都买进了打工潮中,有人在浪里淘沙,有人在浪里淘金,有人被浪拍到了岸边,有人随浪而沉海底......老爸的名声在外,很多人总是说他赚了大钱。但具体赚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在家率先修建了一栋小洋楼,满足了我们姐弟几个分开房间睡的梦想。也有人说老爸太保守,有赚大钱的机会错过了。那会的老爸很喜欢和我的高中同学聊他的历史,聊他对年轻人未来的走向及当下所需的努力。那会觉得,他似乎就能成为我们人生的导航和指引人,同学们也感叹老爸的阅历及见解。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及市场经济的变化,老爸似乎在这些发展中有点吃力。原来公司的老板也退休了,工程越来越少了;原来公司的社会关系也随着领导一个个退休而越来越难拿到项目了;原来每日应酬不断的老爸瞬间闲下来了。这样的变化似乎让他有点难以适应,因此他变得有点唠叨,生活的一切琐事都可以成为他唠叨的源头。加上村里有出息、出风头的人也层次不穷,已经没有人记得当年他的风光,也没有人对他回不回村有那么高的期盼。一时,他似乎从巅峰跌入了谷底,但骨子里仍然在挣扎。他出资给弟弟买了村里第一台小车,在所有人的反对声中,在爷爷奶奶极力劝说无果下。到现在,奶奶仍在说他当时决定的错误,应该拿买车的钱买房或买门面。但老爸争的就是一个面子,一个自己还没有没落的挣扎。

       近几年,年龄的增加让他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小毛病,唠叨就更加频繁。唠叨谁谁买了房,谁谁赚了钱,谁谁家娶了个好媳妇,谁谁家女人嫁的好。我们姐弟三个应该是没有他预想中的成绩,没能有他值得骄傲的事业,因此总是在感叹别人中来鞭策我们。老妈总是说老爸心理有问题,我们也总是开导他不用想太多,该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也强求不来。但是,争强好胜似乎刻在他骨子里,就连村里修建祠堂捐款,他都要我们去争个一二。其实,能够理解他的心理,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龙凤,谁都想提起自己的子女满是骄傲,谁都想别人总是高看自己一眼,但这些都是外人看到的表象,生活如何只有自己内心最清楚。

       这几年,农村的攀比风越来越严重,每次过年回家听到的都是写攀比的话题,然后自己的爸妈就感叹自己儿女的不尽人意。在农村,比完买房、买车后比换第二轮车,比完生小孩后比小孩在那个地方上学,比完娶媳妇、嫁女儿之后比生了几个小孩。老爸虽然嘴上没有很强调,但话里话外都在催我们换车,换个能让他在村里排上名的车。在看到村里有人开好车回家的时候,能看出他那种期待和羡慕。只是在我看来,车属于消费品,不是生意或生活所必须,没必要买豪车,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而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