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读书摘记2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晴

      《新教育》读书摘记2

        第二章    新教育的学理基础

1、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就是发展论和行动论。

(1)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全民教育),为了人的一切(全人教育)。

爱因斯坦说:“人们将学校看成是向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人传递尽可能多的某种知识的工具。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为活着的人们服务。学校应该在年轻人身上培养那些对于公共福祉来说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应该是使年轻人成为有独立行动和思考习惯的人,另一方面,应该使他们将为集体服务当成是自己最高的生活目标。”

新教育实验更主要也更重要的精神在于,它要求教育真正深入精神世界,实现智慧的交融,把人自身的灵魂与生命联系起来。

(2)行动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陶行知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他把“在劳力上劳心”称为“有思考的行动”,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中写道:“人类与个人最初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

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能够出成效的,真正能够产生奇迹的,应该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2、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是状态论、潜力论和个性论

(1)状态论: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死人与活人的差别在于一口气,活人与活人的差别在于状态。有良好精神状态的人,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会自强不息,就会坚持不懈。

一位诗人说过: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如果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难熬,是得过且过……那还有什么启碇的索,还有鼓风的帆,还有什么定向的舵?还有什么理想?还有什么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斯基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中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2)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样就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促使其学习时加倍努力,进而取得好成绩。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促使人向坏的方向跌落。

人的大脑是一个动态的“创造物”,只要善于开发,就能够启动“心理原子弹”的按钮,使智慧迸射出绚丽的光彩;相反,人的大脑又呈现出天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伤其神经,抑其中枢,潜能就会沉而不流,甚至成为一潭死水。

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你想毁灭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不行不行你真笨”,这样,再好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笨。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

(3)个性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3、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是崇高论、和谐论

(1)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这就是教育的道德或者伦理目的。他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就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西方有一句言语:一个人可以变成一个富翁,但是三代人才能造就一个贵族。

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丘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

(2)和谐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指出: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就是不论学生的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造就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教育》读书摘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