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稿

一、图片导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闻名中外的人文古迹,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等,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拥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看图片,图片上的圆明园已是残垣断壁、破旧不堪,它为何会变成这样?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世界文学大师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作者简介

      雨果?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有哪些代表作呢?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三、一个法国作家为何与中国的圆明园建立起了关联?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集聚中华文明、财富的北京城被联军洗劫一空,圆明园也难逃一劫,这对于中国是巨大的损失,但在入侵者看来是引以为傲的一次壮举,法军上尉巴特勒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概括一下,就是?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为一篇议论文,作者如何将这个观点表达出来的?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建筑?请细读第三自然段。


      圆        总评:世界奇迹

      明        分说:与巴特农神庙相比园              

      园                     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的剪影

4.这样一座奇迹建筑当它遭受了英法联军的烧杀抢掠,雨果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他是直接批判的吗?或是通过怎样的手法进行谴责?

  对,他讲了两个强盗的故事,他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围绕该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劫掠圆明园事件的强盗行径。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 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比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句话中,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  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