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 | 机器流程自动化真的能够替代人类吗?

前言

自2016年开始,机器流程自动化(RPA)开始变得火热起来。Blue Prism,UIPath,Automation Anywhere可以说是RPA领域的三驾马车,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涉足RPA领域。

从市场需求来看,国内有金融机构甚至一次性购买了很多工具License,要知道这些自动化工具的价格是比较昂贵的。从市场反应来看,头部RPA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了几十亿美金级别。那么,RPA就真的能够替代人类吗?

RPA的环境限制与依赖

了解RPA的都知道,RPA工具都只能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这些工具一般都是利用了Windows提供的Automation UI框架实现,由于语言上的优势,即使在RPA流程中集成脚本也是使用VB或者C#来实现。

RPA之所以能够做到自动化,是因为通过在软件层面实现事件触发替代人工操作,但这也恰恰导致了RPA对环境,以及软件开发框架本身的依赖。

RPA与人工操作切入点

RPA这一点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实际上我们不能忽略目前软件生态的多样性,Windows应用,Java应用以及Web端网页应用甚至是远程桌面,Dos类应用窗口等等都给RPA适配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拿Blue Prism举例,目前这款自动化工具可以说是市面上很流行的产品了。为解决前面提到的软件生态多样性的问题准备了很多的识别模式,比如Win32,HTML,Accessible,Region,Java等模式。针对不同目标应用使用不同的模式,从我个人使用体验来看,其Html模式已经相当成熟稳定。

但是由于软件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技术生态多样,只要是通过应用软件层面调用,就一定受到环境的限制以及对目标软件开发框架的依赖。

即使是跨平台的Java,由其衍生出的Java运行时环境也有很多类型,即使Java提供了Java Access Bridge也不见得能够识别应用的控件。因此,RPA自动化的切入点的理想发展方向只能是向系统底层或最上层的UI层延展。

理想状态的RPA切入点

RPA操作与人工操作的本质区别

RPA操作和人工操作的本质区别实际上就是机器与智能的区别。在一个固定的流程处理过程中,人的智能所起的作用会被大多数人忽略掉,一旦轻视了人的智能而冒然用RPA工具替代,就能深刻体会到差别了。

假设有一个工单申报流程的场景,上游是人工提交的Excel工单信息,需要将这些录入系统。工单由工单编号,公司名称,工单类别,省份,城市等字段组成。人工录入效率是差一些,但是假如其中某一个字段出现错字,漏字的情况,自然而然就会被纠正。

人工操作的容错优势

如果换做RPA工具实现,不加任何数据预处理的话,就会将错误数据输入从而影响下游。关于机器与智能这种区别的体现很有很多,往往因为人的智能在生活中过于普遍会忽略掉人类固有的优势。盲目使用RPA工具替换人类,这种容错优势便荡然无存,我们还不得不为了防范错误增加开发成本。

使用RPA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避免人为错误,但是有的时候为了避免人为错误而损失掉人的容错优势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风险和后果。

RPA的高效只能靠人工智能

我们可以把RPA自动化和人工操作都看作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中的线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单线程快速的走完全部流程。我们引入RPA的初衷也是在于解决人工操作效率较低,成本相对于RPA工具又高,从而达到简化流程的目的。

但是有的流程自动化场景,比如纸质文档的录入就必须使用人力才能保证准确率,即使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光学识别OCR也无法达到人工的效果。可是中间环节一旦需要人工和RPA之间进行切换,效率反而会受到影响。

RPA的固有限制是无法被解除的,真正能够助力赋能RPA的只有OCR等人工智能技术。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质的飞跃的时候,RPA就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操作。

结语

机器流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一样都被给予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赋能生活与工作,但不要让我们因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忽略人自身的价值与优势,人们往往看不到自身相较于机器的优势只是因为习以为常。在打败人类这条路上,RPA这样的技术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RPA | 机器流程自动化真的能够替代人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