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贵人” 31岁称圣母皇太后
孝庄,姓博尔济吉特氏,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即今天的内蒙古通辽。她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名叫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贵族世家使她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喜读史书,兼通蒙文满文。
在努尔哈赤时代,科尔沁蒙古即已归附后金,蒙满世代联姻。1625年,34岁的皇太极迎娶13岁的本布泰。在兄长护送下,本布泰一行快到辽阳城时,大金汗努尔哈赤亲率众妃、贝勒及大臣出城迎接,入城后,“设大宴以礼成婚”,本布泰从此成了皇太极的侧福晋。
1636年,皇太极盛京(今沈阳)称帝,本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后妃五宫中,最年轻的庄妃排在最末,其姑哲哲被封大妃,受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后来进宫的庄妃的姐姐宸妃。
聪明多慧的庄妃,入宫后一连生下三位公主。虽在闺阁深帷,她也常对国家政策上的失误提出建议,还经常被皇太极采纳。
1638年,孝庄再次怀孕。其时,宫女和太监们经常看见孝庄浑身被红光缠绕,衣帽上似有龙盘绕。临产前一天晚上,孝庄梦见一神仙抱一小孩塞进她怀里,对她说:“此一统天下之主也!”孝庄觉得很奇怪,醒后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大喜,认为此子日后必建大业。(来历不凡的人出生异于常人,这样的人都是带着使命来的)
第二天,孝庄身上的红光更加明显了,照耀得满屋通红,宫女们以为失火了,都跑过去看,很快出生了一男婴,就是皇九子。此婴孩刚生下头顶中间就有一撮头发,高高耸立,有龙凤之姿,婴孩起名福临,即“福从天降临”之意。小福临秉赋异常,神智宛若天授。
1643年,51岁的皇太极突然暴病驾崩。痛不欲生的孝庄,誓以死相随,在诸王大臣一起请求下,她才没有舍身而殉。
皇太极驾崩后,出现了激烈的皇位之争,最后诸亲王及大臣折衷决定,让6岁的福临继位,改元顺治,由多尔衮摄政。于是,31岁的庄妃成为孝庄太后,因皇太极谥号“文”,称孝庄文太后,她与其姑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辅佐顺治 实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遗愿
1643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燕京,明朝灭亡。闻知消息的孝庄,当机立断,建议摄政王多尔衮率大清所有兵马,大举入关,问鼎中原。她告诫多尔衮:入关后必须严明军纪,赢取民心。清军入关,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遗愿。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九日,孝庄携6岁的福临及文武百官,离开盛京,迁都北京,进入紫禁城,孝庄入居慈宁宫。
为了让福临当好大清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孝庄选择最有学问的满汉大臣作为福临的老师,尽心培养小皇帝,“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策,手不释卷。”福临每次到皇太后宫问安,总是“长跪受教”。
孝庄和摄政王多尔衮一起辅佐福临。她采纳明朝降清汉官洪承畴等的建议,任用明朝文臣武将,减轻农民税负。在内对王公大臣普施皇恩,在外实施满汉联姻。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十万大军,攻克了镇江,围困了南京。一时间朝野震动,顺治惊慌失措,想要退守关外。孝庄斥责他:祖先以勇武得到的江山,怎么可以如此卑怯放弃?少年的顺治,血气正盛,当他激动地要“亲自出征,或生或死”时,孝庄又对其轻率鲁莽给予劝阻。
在反清势力的纷乱烽烟里,在幼主临朝造成的诸王大臣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孝庄以超人的智慧、淡定果敢的气度,左提右挈,抚内安外,终于使清政权平稳过渡。
顺治十八年,顺治患天花病危。考虑继位人选时,在清廷任职的德国人汤若望说:“玄烨出过天花,有免疫力,适合继位。”孝庄听取了谏言,说服顺治改变由皇弟继位的主张,坚持立皇三子玄烨为帝。顺治依从母后,立诏由玄烨继位。
顺治病逝后第三天,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改元康熙,48岁的孝庄,成了皇太后圣祖母太皇太后。
为防止外戚干政导致亡国,清初就有后妃不许临朝乱政的规定。将玄烨扶上皇位后,孝庄严守国制,让四位大臣辅理政务,问政而绝不擅权。当时有人上书,劝孝庄垂帘听政,都被她拒绝。
严格教养孙子康熙
玄烨10岁时,生母就亡故了,照看他的一直就是祖母孝庄。孝庄严格按照帝王的标准,亲手调理小皇帝的生活,“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训练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晚年的康熙,曾以切身体会训导儿孙:“朕自幼年登极以至于今日,与诸臣议论政事,或与文臣讲论书史,即与尔等家庭闲暇谈笑,率皆俨然端坐,此乃朕躬自幼习成,素日涵养之所致。”
孝庄让康熙学习蒙文;请汉族老师教授他儒家经典,且“必使字字成诵”;在祖母亲选侍卫的教练下,康熙还每日习武,练得一身好武功,“弓马娴熟,箭不虚发”。
孝庄不仅使康熙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还让他学习西方的科技。她聘请洋人,教授康熙天文、数学、地理、绘画和医学等课程。当时给康熙上课的有德国人汤若望、意大利人利类思、葡萄牙人安文思、比利时人南怀仁等。玄烨让南怀仁设计的轻型火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显示出巨大威力。
在祖母的教导下,好读书的康熙,嗜书法,专研典籍,勉力学习,以至于过劳,但即使痰中带血,也不稍作休息。
帮助康熙擒鳌拜、平三藩
专横跋扈的辅臣鳌拜,目无幼主,妄图篡权。年少的康熙难以应付,孝庄帮助康熙制定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一举铲除了鳌拜及其党羽,使康熙顺利亲政。之后,孝庄放手让他理政。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等发动“三藩之乱”。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力排众议,坚决撤藩,发兵平叛。
三藩事变过程中,内蒙古布尔尼趁机兴兵叛乱,威胁京师。出于对群臣的了解,孝庄向康熙举荐大学士图海,于是康熙任用多罗信郡王鄂礼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将军率军平定,使清朝摆脱了南北受敌的困境。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及群臣要给孝庄加徽号,孝庄将平叛的所有功劳归于康熙,她谦逊地说:“予处深宫之中,不与外事,受此尊号,于心未惬。”
康熙全面亲政后,祖母不再出面参政,但康熙每遇到难处理的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意见。远见卓识的祖母一点拨,康熙便能顺利解决难题。
垂范后宫
孝庄厉行节俭,凡事能省即省,宫中的器物损坏,能修补就继续用,所以每年花销极少,宫中开支之少为前代所未有。
顺治时期,每逢天灾,百姓流离失所,孝庄就把宫中节省下来的大笔银子,拿出来赈济灾民;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孝庄又将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悉充饷”,犒赏出征士兵;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时,后宫的私房钱又成了赈灾的救命钱。
孝庄一生都没有要求为自己建园囿以供享乐,避暑她到塞外的喀喇城;洗沐休闲,她要乘车马长途跋涉,到远在赤城和遵化的汤泉。
孝庄的为人处世,与她自幼笃信佛教有很大关系,她勤于佛事,发愿写造了《龙藏经》,平时经常参禅修行。孝庄所住的慈宁宫后殿,就是皇宫里最大的一处佛堂。(在古代很多人都是信佛的,佛法就会给予他们智慧,使他们解决一个个的难题,人的智慧来源于高级生命(佛、道、神),当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好时,高级生命就会给我们以灵感,于是灵机一动就想到办法了)
祖孙情深 康熙至孝
康熙是帝王孝行的典范,“天性纯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晨昏定省”的礼节,子女每日要向父母请安,清宫内也是如此。每天上朝前、下朝后,康熙都带着欢娱的心情,到慈宁宫请安,有时一天多达三次。
陪孝庄太后巡幸五台山时,路遇上坡,康熙便下轿为祖母扶辇。祖母每次出行,康熙都体贴入微地亲奉祖母登辇,扶前围后。
康熙出巡,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祖母的起居,报告自己的行踪,在给祖母的信中,他称呼自己为臣。康熙还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与地方鲜果驰送京城给老祖母尝鲜,在外狩猎亦如此。康熙在外时,祖母也惦念牵挂他,常差人专程给远行的孙子送去乳品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5岁的孝庄病危。处理完政务,康熙立即趋至慈宁宫,衣不解带,昼夜守侯在祖母床边。每次进药,康熙必先亲尝,再亲自喂服。祖母入睡,他“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孝庄心疼孙子,多次让他回宫休息,康熙不肯稍离,“唯恐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备,故凡坐卧所须以及饮食肴馔,无不备具”,就连米粥都准备了三十多种。
康熙一心企盼祖母转危为安,他虔诚默祷多日,并下诏大赦。
十二月初一日凌晨,在刺骨的寒风中,康熙率众臣从乾清宫出发,步行到天坛为祖母祈福。34岁的康熙跪地祈求上苍:愿以减少自己的寿命为交换,尽可能地延长祖母的生命。在场的王公大臣,无不感泣落泪。
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弥留之际,孝庄特将身后之事嘱托康熙:“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遗诏中,孝庄还写到,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遗嘱康熙帝“勉自节哀,以万机为重”。
孝庄离世后,已经卅五昼夜侍疾的康熙,水浆不入,号痛不止,以致吐血昏迷。康熙自认难报祖母恩德,大办丧事时,破了许多祖制和旧例。他违反祖制,不遵祖母遗旨,毅然割辫;宫中丧服全部使用高等白布。服丧期间,康熙不仅节制自己,还禁止王公贵族的各种娱乐。后来康熙遵遗嘱,将祖母安葬在遵化东陵附近的昭西陵。
孝庄去世三十年后,每言及祖母,康熙还是哀不自胜,涕下如雨,他感怀祖母的教诲深恩:“如果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庄一生荣光,却也含辛茹苦。清宫62年,她躬助三朝,两扶幼主,在顺治和康熙危难之际,都是靠她以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一路撑过,满族入关、灭明朝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她都起了极大的作用。雄才大略的孝庄,却不贪恋权位,不争名分,一心只为儿孙,仁慈护下,堪称大清国1母。
参考文献:
《清代内务府档案》
《康熙朝实录》
《东华录》
《圣祖仁皇帝圣训》
《清世祖实录》
《明清史料》
《清圣祖实录》
《清史稿》
《康熙起居注》
魏特《汤若望传》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