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楼文集(46~50)

46.聚焦二十五载

  做梦也没料到,因工作需要,我成了一位新闻摄影者,从此,相机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聚焦二十五载,感受良多。

  上世纪八十年初,单位买了一部美能达照相机,这种机子在当时是最为先进的,从没有摸过相机的我,捧着机子,爱不释手,愈加感到它的份量,还没有完全弄懂它的使用方法,那天,我接到拍摄任务,胸前挂着相机,出现在大会现场,我班门弄斧,瞎折腾着,好在没将机子弄坏,很快,胶卷全部照完,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胶卷,更不知道冲洗出来会怎样。此时,心情非常紧张,心想,哪怕一卷胶卷洗出一至两张好的照片,我也好在领导面前交差,当我取片时,犯傻了,整卷胶卷空空如也,连个人影也没找到,好在领导知道后,没有责怪我,这就是我的第一次拍照。

  有了第一次失败后,我吸取教训,每次照相时,我注意观察新闻单位摄影记者的拍摄,盯着他们设定光圈、焦距等,用心记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拍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得心应手,以后拍摄照片的准确率始终都是百分之百。

  在旁人眼里,我成了一位摄影专家。这时候,单位的一切拍照任务都在我的肩上,如遇上项目庆典之类的拍照,我的心情格外兴奋。有时,却不是那么开心了,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去。

  一天早上,我刚下车,就被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叫停,在我还没弄清咋回事时,他让我赶紧带上家伙,到卫生所找所长,说有重要东西拍摄。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卫生所,见我来了,所长戴上白手套,递给我一个口罩,与我们同上楼的还有一位不认识的民工,他拎着一个竹篮子,篮子里铺着白纸,纸的上面有石灰,神乎其神的。

  所长推开病房的门,里面空无一人,只见一张病床上用布盖着,不知布的下面是什么东西,当所长将那白布掀起来时,我一阵呕吐,所长指着一个被剥了皮的断臂说:这是一起安全事故,这手臂是一位女工的,被梳麻机铰断的。你一定要准确无误地拍摄下来,作为安全事故分析的第一手资料。听了所长的介绍后,我不敢怠慢,定了定神,按照他的要求,我完成了这次拍摄。当日下午,安全科催促,让我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照片冲洗出来。当晚,我独自一人在单位简易暗室里操作,这期间,一想起那断臂,我睡不好,吃不好,很长一段日子,心情才算平静下来。像这样的大小事故,在以后的十多年间,也不知拍摄了多少回。

  那年县大通发大水,抗洪抢险成了压倒一切任务的重中之重。上级要求单位组织民兵参加抗洪抢险,因为要宣传第一线民兵抗洪抢险的真实场面,我被派到抗洪抢险第一线。我是乘单位车到大通的,然后,乘船到对岸的大通蔬菜基地。船上,我亲眼所见,参与抗洪抢险的民兵,个个身着军装,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裳。我身着救生衣,还真像回事呢。到了目的地后,因抢险地段离我们很远,我们是淌着水,摸着石头到现场的。时值天气炎热,按理说,我是来照相的,但是,看到民兵不停地装沙包,又将沙包拖到险段时,我被感动了,放下机子,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与他们一道挖土、装沙包、拖沙包,不一会儿,手心起泡了。

  我们所在的抗洪抢险地段,一眼望去,茫茫一片,看不到边际,我们就站在堵起的一米多高的百米长的沙包堤上,站在堤上,心里也有怕的时候,我的心怦怦直跳,生怕脚下的沙包被洪水冲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管涌,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将生死置之度外。

  聚焦二十五载,让我感到最欣慰的是,一生中有了一段摄影的生涯,苦中有乐,先后拍摄了万张图片,当中有不少图片发表在《安徽日报》等报刊上,拍摄的老图片,参加市开展的“拓基地产杯”人居环境摄影大赛,获得三等奖。

47.人生必经之站

  时间过得真快,感觉上就像做了一场梦似的,也就是一支烟的工夫。今年,我将迎来我的五十周岁的生日,我喜忧参半,喜的是,历经五十年风风雨雨,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家庭,没有虚度年华。忧的是,人到五十,是不是老了。五十,在我看来,是人的一生必经之站,一道重要的坎。

  想起二十多年前,在企业写新闻稿,写一线老工人时,那会儿,用词最多的是年过半百,我认为,年过半百的人,相对我们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言,年长者,他们仍然工作,值得钦佩,因此,年过百半的老工人也就成为我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如今,这五十的脚步一步步向我逼近,我还没有完全地回过神来,这个现实,我要去面对,这人呀,就是这样。

  我忙忙碌碌,奋发努力数十载,业余时间拿到电大新闻大专学历,而后转干,获得过大小荣誉奖数十次,我这样努力为了什么,为的是补自己的先天不足,为的是捧住手中的铁饭碗,为的是更好地工作,事实上并不是像我所想像的那样,历史与我开了一个玩笑,1981年,我考入纺织厂后,在车间从事揩车工。在纺织厂,保全工是让人羡慕的工种,不久到机关写写画画,美中不足的是常年拿着低工资。前些天,我翻出了2006年以前的工资存折,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我的每月工资680元,以前则更低,我们一家三口(妻子单位破产,失业)就靠着这样的低收入维系生活,因此,我只得远离亲朋好友。朋友的孩子办喜事,我躲避,朋友职务高升,我躲避,朋友的孩子上大学,我躲避,几十年来,我们的日子一直躲避着过的。

  2006年,单位改制,我内退回家,每月只能从银行取出少许的三百元的内退金,这极其低下的工资让我伤透了心,日子过得更加拮据,不好说呀,怨谁,说也说不清,这让我真正地尝到了天底下困难户的艰难日子是怎么过的,我非常同情他们,如今,这物价涨得过快,靠这点工资,怎能养得起一家三口?街道得知我们家的情况后,对我们非常关心,我们已经连续三年申请困难补助,每次都是千元,这钱虽然不多,它可是救命钱呀。

  日子过得拮据,妻子偶尔唠叨两句,你看,人家五十岁,正是成就事业,干大事之时,你五十回家,守着这方寸之地,怎能心安理得,面对妻子的唠叨,我理解,半天无言。

  2008年,是我处在风尖浪口的关键之年,是坐以待毙,还是主动出击,我选择了后者,与命运抗争,走出低谷。我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办好那片属于我自己的书画工作室。

  工作室是我六年前创办的,我非常珍惜它,先后有近百名中小学生前来学习绘画、硬笔书法,几年下来,有二十多名学员在省市举办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二三等奖,更多的学生获得优秀奖,多人的作品收录画册。眼下,不少书画室开始提高学费,涨价声一片,我仍然维持原价,从来不收空调费,免费提供纸张,我的所作所为,目的是回报那些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支持过我的学生。

  面对五十,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过好后半辈子,要利用有限的精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没有困难吓倒人,只有人战胜困难。

48.上虚拟网以后

  企业成功地运作了虚拟网后,话务班的六位小姐却怎么也乐不起来,提不起精神,因为,从这天起,她们便成了待聘人员,这是她们连做梦都未曾想到的。过去,在人们眼里,从事话务工作人员最令人羡慕,不仅在于话务班的工作轻松,而在于它工作性质类似于邮电局。

  小管呢,便是她们当中的一员,与她还在老厂的时候,她就是一名话务员了。据我所知,小管先是参加厂里组织的招工考试,成为一名细纱挡车工。细纱挡车每天跟纱线接触,要挡二台机子,跑巡回,四班三运转,时间久了,她嫌这儿的活太累了,吃不了这苦头,班里的姐妹们看出了她的心思劝她:何不找你公公通融通融,帮你调到厂话务班,那儿的活多轻松。小管的公公是高干,对儿媳妇要当一名话务员并没有反对,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通过努力,小管实现了当话务员的梦想,加上小管聪明能干,长得漂亮,一时成了人们追捧的星星。继尔,她结婚生子,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数年后,企业进行改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旧的模式要打破,公司决定上虚拟网。开始,小管以为上虚拟网,无疑是加快通话速度,减轻话务员的劳动强度而已,没料到是,现实并非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她们要面对的却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话务班的全班人马全部待聘,另谋岗位。

  一下子由令人羡慕的话务小姐成为待聘人员,这对小管她们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小管伤心地落泪了,因为,她要承受不仅仅是同事、家庭,还有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是直面改革,还是退缩不前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小管很快转变了观念,决意参加公司公开招聘。此时,公司各个岗位招聘工作已基本结束,惟有绿化班正在招聘员工。众所周知,绿化班是个养花种草的班组,员工主要与花卉打交道,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跟乡下农民整日修地球没什么两样。小管同留下来的几位话务小姐丢掉思想包袱,一道报名参加应聘,很快,她们又成了绿化小姐。

  一天,偶然看到了她们,只见绿化小姐正在厂里的花园里除杂草,所见到的是,她们个个将白色的毛巾罩在头顶上,上面压着一顶草帽,那是怕阳光照射。我与小管开玩笑:何不找公公通融通融换个工种。小管朝我淡淡一笑:都这般岁了,干一天算一天吧。再说养花种草有什么不好,如今,我还真得爱上这一行了,舍不得离开种花种草这个岗位了,因为,我已学会了种植花卉的技术,并且教会了老公,现在,我的家已成了花的世界。

49.与一位老税干的故事

  闲来无事时,我翻阅曾经发表过的文章剪贴本,忽然,一篇题为《热心培训工作的张祖衡》的稿子跃入我的眼帘。这篇文章是我二十多年前采写的,发表在1984年5月16日《铜陵报》三版头条。看着稿子,思索万千,不由得让我想起这位令人崇敬的老税干张祖衡,与老税干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当年采访他的往事历历在目。

  1984年3月初,我被安排到《铜陵报》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学习,经过半个多月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下一道程序,我被安排到总编办公室实习。一天,我接到专刊组组长袁乃中(曾任中国妇女报华东站站长)的电话,他说有重要采访任务。袁组长说有一位老税干需要采访。说着,他从文件夹里取出一份红头文件,向我推荐铜陵市税务局的老会计张祖衡,袁组长说:这是上面要求重点宣传的。

  袁组长给我作了简单采访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后,很快,我办理了临时采访证。

  当日下午,我来到坐落在铜陵市防疫站对面的铜官山税务所,说真得,我还是第一次接到外出采访任务的,我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这次采访任务,心里难免有些胆怯。

  初次踏入税务部门,我按照袁组长的要求,找到税务所的领导,所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的好客以及热情,让我打消了顾虑,让我重新鼓起了采访的勇气。当领导得知我是报社派来采访张祖衡的,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向我作了有关张祖衡的情况介绍后,将我介绍给张祖衡。

  与老税干张祖衡接触后,他没有架子,容易相处。以前,我在纺织厂采访,对那儿,我非常熟悉,只要我出现在车间,工人都知道我是来采访,而在税务单位采访,从没有过的。

  采访并不顺利,老税干张祖衡总是躲避我,不让我采访他,几经努力,他才配合。通过几次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诚实、和蔼,但是,一旦进入采访时,他故意转移话题,谦逊地说:我做的还不够,与上面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你还是写写那些比我做得好的税务工作者吧。我说,我这次来是奉命而来的,你是先进典型,获得了很多的省市荣誉,值得宣传。

  我没有放弃,缠着老税干不放,他走到哪,我总是跟到哪,他到办公室,我跟到办公室,他到教室讲课,我就在教室外面等着,搞得老税干张祖衡不耐烦了。

  通过了解,我得知,张祖衡1980由矿山机械厂调到税务局的,他在税务局会计这个岗位上,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他克服当时条件差等诸多的困难,先后培训了一百二十多名年轻的税干。

  亲眼目睹老税干给年轻的税干上课的情景,让我感动。那时,教室不是很大,里面坐着二十多位年轻税干,教室里的环境很差,光线昏暗,高个子张祖衡站着给大家上课,他顾不上休息,连续讲了两个多小时。

  真得让人难以想象,那时,老税干张祖衡年近六十,头发已白,他仍然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在他的办公室,桌上摆满了书籍,有次,我来得比较早,看到他在办公室吃午餐,我问他:张老师,你没有回家休息?下午有课,得赶紧备课。我看出来了,他的额头上大汗淋漓,十分辛苦。

  很快,我结束了采访任务,当我将稿子拿给税务所领导过目盖章时,想再看看张老师,办公室同志说他已经出差了,我感到十分遗憾,不久,我写的《热心培训工作的张祖衡》发表了。

  时隔二十多年,要不是看到《热心培训工作的张祖衡》这篇文章,我可能早已将老税干张祖衡给忘了。前两天,我与铜陵市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得知他的近况,老税干张祖衡今年已有八十多岁,退休二十多年了,现在家安享晚年,我衷心地祝愿张老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50.我为灾区做点什么

  五月十二日十四点二十八分,四川省汶川发生的八级大地震,举国为之震惊,它打破了十三亿人的平静生活,人们沉浸在万分惊恐和悲痛之中。一时间,“我为灾区做点什么”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从发生地震的当天到二十一日,这段时间,想必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我到底为灾区做了点什么?说来,自感羞愧。

  我每时每刻地关注灾区,通过收看电视、报纸等渠道来了解抗震救灾情况。

  当解放军将埋在废墟中的人救出时、当武警抬着受伤的伤员翻山越岭时、当年轻的公安民警在给孩子喂奶时、当医生忘我工作累倒在抗灾现场时、当热血青年捋起袖子献血时、当四面八方的救灾物资抵达灾区时,我的心在憾动,一心想为灾区做点什么。

  我内退在家,与组织上很少联系。五月十四日,从铜都论坛上看到《关于开展募捐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公告》贴子后,妻子与我想到一块了,要到银行给市红十字会汇款,支援灾区。我们很快来到中行义安分行汇款,填写汇款单时,因看不清票上的栏目,一连填写了四次,要是平时的话,我会怨声载道的,这次,还是耐着性子的,将钱汇出。隔天,市民论坛在铜都广场开展捐款活动,我以为红十字会有人在场,拿着银行汇款票据去换收据,被告知,红十会字会的人不在,看到大家募捐热心高涨,我再次参加捐款。前后两次捐款,累计捐了五月份工资的百分之二十三,这些,只是微薄之力,希望灾区早日摆脱困境,重建家园。

  紧接着,市民论坛二十日晚在铜都广场举行为灾区死难者烛光追悼活动,我早早地来到铜都广场。这里,人山人海,市民论坛网友烛光追悼活动会在这里举行,看到网友举着横幅,我也加入到他们当中,将横幅牵直。我零星看到,在主活动周围,也有不少人点燃蜡烛,追悼灾区遇难者。

  市民论坛网友烛光追悼活动刚结束,张文勇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来了,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大家动作迅速,立即在广场上摆出“心”和“5.12”图案。同学们围着燃起的烛光,默哀三分钟,唱国歌,高喊:中国加油!四川雄起!场面十分感人。张老师对我说:没想到,今晚来了这么多的学生。回家后,我发现我的衣服上有多处蜡烛的斑点。

  这段时间,还为学生辅导作文,我给学生的命题:我为灾区做点什么?学生们能够围绕命题,结合自己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较好地完成了作业。另外,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我让他们围绕当前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个主题进行创作,以激发他们对汶川大地震的认识,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的信念。

  我坚信:困难吓不倒人,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三亿人民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眼前的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竹楼文集(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