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推荐:《帝国的毁灭》

《帝国的毁灭》(德语:Der Untergang,直译为“沉没,灭亡”)是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的电影。电影描述了柏林被苏联红军攻陷之前12天的各种事件,以及希特勒身边的一些重要人物。影片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这场可怕的战争,并通过画面和数字说明了战争对于任何国家都是极其残酷的。现在让我们对这部电影进行简单的赏析,并对影片中提到的一些柏林的地名进行简单介绍。

电影《帝国的毁灭》宣传海报
希特勒的秘书荣格在电影开头描述了自己对二战的记忆
荣格告诉希特勒自己只有22岁
几名年轻女生被苏联红军的炮击声惊醒,当天是希特勒的生日

电影一开头的这个老太太就是荣格,是希特勒雇佣的秘书。这一段回忆来自于2001年的一段采访。当时她只是一个22岁的年轻人。按照她的回忆,当时的她对纳粹、种族主义等其实并不了解,身边的亲友曾经多次劝阻她,不要去做希特勒的秘书,但她还是坚持要去。在战争结束后多年,回想起当年的经历,她觉得年轻并不能作为一个借口。

从电影情节可以看出,荣格是一个善良的女生,会为他人着想。当戈培尔夫人带几个孩子进入地堡之后,荣格也曾哄小孩,为小孩做饭等等。

荣格带着一个小男孩穿过苏联红军士兵,走出包围圈
聪明的小男孩从河边捡来一辆自行车,荣格用自行车搭着小男孩离开柏林

相信大家都知道希特勒的外号叫“战争狂人”,这一点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来,不过影片中还表现出希特勒的另一面,这一面恐怕并不是所有观众都了解。作为一个“战争狂人”,希特勒对于军事将领们的劝说基本上听不进去,只相信自己认为对的决策。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战争狂人”希特勒也有温和的一面。比如在地堡里与爱娃举行了婚礼;在自杀前向身边的高级将领和秘书们道别等。而且很多观众或许不知道,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不杀生,很爱护动物(嗯嗯,不杀小动物,但是杀人……)。

有军事将领提出,柏林的百姓尤其是妇女儿童,应该尽快撤离
有官员提出,摧毁城市的决策很有问题,人民会无法生活下去,但此时的希特勒根本不理会这些
当希特勒得知东线的部队没有执行自己的进攻命令时,大发雷霆
希特勒看到一份电报,电报中说希姆莱在德国吕贝克市向盟军投降,希特勒立即发火
军事将领们正在向希特勒汇报战情
在苏联红军即将攻占柏林市中心时,希特勒向身边的高级将领和秘书道别

由于苏联红军已经攻占柏林近郊,距离市中心非常接近,因此柏林已经乱作一团。影片中的另一个角色——申克博士,是一名军医,他亲眼目睹了柏林变成废墟的全过程。他不顾上级的撤离命令,坚持要留在柏林,帮助救治伤病员,由于他的军人身份,他后来被苏联逮捕。

驻柏林的各部门均开始撤离,场面非常混乱
柏林已成为废墟,街头都是逃难的民众
军医申克博士走进一家医院后发现,医生护士都已经撤离,剩下一堆无人照看的病号
申克博士走进一个地堡里的临时医院,看到一名外科医生正在给一名士兵做手术,然而手术前并未进行麻醉
地铁站成了民众的避难场所,列车成为临时手术室

奥托•君舍是希特勒的副官,对希特勒非常忠诚。这个身材高大的年轻军官,在听到希特勒准备自杀的想法后,感到非常难过,但还是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

希特勒说自己无论生死都绝不要落入苏联手中,因此君舍向军队其他部门要来200升汽油,以焚烧希特勒尸体
希特勒自杀后,副官君舍和将领们一起给希特勒及其妻子爱娃进行火葬,并行纳粹礼

爱娃是希特勒的情人,在柏林即将被苏联红军攻陷时,在地堡里与希特勒正式结婚。爱娃深爱着希特勒,明知进入地堡的话,就不用活着出去了,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留在地堡里,最后与希特勒一同自杀。

爱娃在地堡里举办了酒会,大家一起载歌载舞

戈培尔夫人是一个高贵有气质的女士,然而也是纳粹主义的坚定追随者。当看到败局已定时,戈培尔夫人带了几个孩子进入地堡,实际上她最终会杀死这些孩子,因为她认为,没有了纳粹,没有了第三帝国,孩子们也就没有未来,活着也没意义。

戈培尔夫妇带着孩子们唱歌给希特勒听
戈培尔夫人在给孩子们喂毒药

影片最后对主要人物的结局进行了介绍,不少人被盟军逮捕,有高级将领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死刑。而本片的其中一个主角荣格,在二战后只是被定性为“年轻的追随者”而不是“战犯”,因此免于牢狱之灾。战后荣格当过编辑,直至2002年仍住在慕尼黑。荣格与希特勒的妻子爱娃都出生于慕尼黑,因此希特勒和爱娃在跟荣格道别时,爱娃还专门对荣格说,“记得去我们的巴伐利亚家乡看看”。

影片的最后,再次出现荣格本人的镜头,荣格提到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而且自己很年轻,意思是当时自己什么都不懂。当她看到纽伦堡审判时提到的一些事件,例如针对犹太人的屠杀,她也有很大触动,但直到后来她才意识到,年轻并不能理所当然的作为自己为纳粹效力的借口。

影片最后介绍了荣格的战后生活经历
荣格在镜头前表示自己也感到后悔

本片中出现大量民众伤亡的画面,以及大量受伤军人无法得到良好的医治的情节。体现出在二战中,德国其实也是凄凉的。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在为纳粹德国“洗地”,把纳粹德国描述为受害者,颠倒黑白。因此这部影片也曾受到非议。我认为,影片并没有故意为纳粹法西斯“洗地”,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德国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不容否认。而这些情节,只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呼吁大家反思战争,热爱和平。

最后我们来介绍影片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因为这些地名其实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波兹坦广场是柏林市区的重要广场和交通枢纽,原为波兹坦通往柏林的道路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里就是繁华的市区了。

1945年10月的波兹坦广场,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的波兹坦广场,图片来自网络

菩提树下大街位于柏林市中心,沿街有柏林艺术学院、柏林博物馆、柏林电视塔、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圣黑德维希主教座堂、菩提树下国家歌剧院等著名景点,同时也是柏林的交通枢纽之一。

1900年的菩提树下大街,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的菩提树下大街,图片来自网络

腓特烈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传统商业街,在东西德分裂时期,腓特烈大街也曾经是一部分属于东柏林,一部分属于西柏林。两部分在冷战时期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1900年的腓特烈大街与菩提树下大街交界,可以看出那时就很繁华,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的腓特烈大街,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片推荐:《帝国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