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文艺片的尴尬,你才知道这部新片有多棒

三月春暖花开。

虽然好莱坞大片开始陆续霸占院线。

但是一些国产文艺片在这些特效片中成了一股难得的清流。

其中,由张猛执导,周冬雨主演的《阳台上》算是最让人期待的影片之一。

虽然,这个清新文艺的片名让人好奇遐想。

但遗憾的是,最先让我关注的并不是影片剧情和制作。

而是关于此片的“烂片”争议

电影在上映前的一次某高校路演后,一名观众现场言辞激烈说出了一句话:

“我用失望和烂片作为给你们这个片子的评价,想问下你们投资了多少钱?想用这个电影圈多少钱?”

此话一出,《阳台上》瞬间被推到了舆论中心。

究其差评的原因才发现,竟然是因为:看不懂

因为看不懂,一部电影就被扣上了“烂片圈钱”的帽子。

这无疑是观众对一部电影判的绝对死刑。

电影的大众口味一直是难以琢磨。

但当听到观众因为“看不懂”,就轻易地评判电影是烂片时,我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因为这不仅是用恶意去揣测电影创作者,同时也是对电影本身的不尊重。

可悲的是,这样的行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甚至由此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文艺片之争”

反对的声音理直气壮。

把观众当弱智。

本来就是洗钱电影。

而支持的声音是据理力争。

电影好坏和能否看懂无关。

不走流量,制作用心,不存在圈钱。

机智勇敢的网友把能够反驳的点都讲完了。

仔细一想,在如今各种大片揽钱的时代,谁会费力不讨好地用一部文艺片去圈钱。

说到这里,我内心又是一阵凉意。

因为中国文艺片的发展确实苦啊。

虽然,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头号票仓。

但是中国的文艺片市场依然很滞后。

特别是国人,对中国文艺片一直都缺乏认同和肯定。

观众通常把故事沉闷,没有大情节叙事的电影归为文艺片。

心里从第一步认知,就对文艺片存在了偏差和抵触。

2017上映的文艺片《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

电影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无论从摄影还是叙事都独具特色,演员范伟为此还拿下了金马影帝。

然而电影上映31天,票房仅有777万。

一些评价也是惨不忍睹。

获了奖,上了当,不知所云,太无聊。

相比之下,2017年末上映的剧情片《芳华》,由于高话题度和通俗易懂的剧情拿下了14亿票房

但是挑剔的观众又不买账了,说影片是一部平庸浅显的情怀作品。

太通俗容易被挑剔认为不深刻。

太深刻容易被习惯好莱坞大片的观众指出看不懂。

这就是国产文艺片存在的尴尬现状。

有人说,那么可以学习国外,培养文艺片市场和观众的口味。

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实施起来实在是举步维艰。

就拿文艺院线来做对比。

2015年,美国就拥有57家成熟的艺术影院,以及226家经常放映外语片的影院。

而法国共有1077家艺术影院,2235块银幕,占全国总银幕数的40.9%

而中国除了影迷胜地的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的覆盖率几乎为零

由于中国市场缺乏长远规划导致的受众断层,接受度低

而一些好的文艺佳作,便在浮躁的市场中逐渐被埋没。

再说说文艺片本身。

一般来讲,文艺片多为小成本投资独立的电影

电影人在创作中,减少了资方干预,电影拍摄更加趋向于艺术的私人化,所以看不懂文艺片很正常。

同时文艺创作会呈现出先锋性,观众的接受也需要时间。

1994年,昆汀的《低俗小说》横空出世,

影片在上映之初,受到很大争议,反常规的叙事结构让观众一头雾水。

直至现在,可能还有观众称看不懂,接受不了。

但这也不影响《低俗小说》成为彻底改变电影叙事的伟大作品。

在好莱坞大片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电影也开始了追求大片的脚步。

高潮迭起的剧情,流畅简易的叙事,酷炫的画面是观众最能接受的形式。

可是打开百度百科对电影的定义是这样的:

“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对比于商业大片代表的电影科技技术的一面。

而文艺片则更加体现了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电影文的另一面。

初看《阳台上》的预告片。

手持摄影和大胆的色彩运用,强烈的影像风格便第一眼就抓住了我。

而后得知,导演张猛对影片创作也有极高的要求。

即使资金有限,也坚持使用全胶片拍摄

短短两分钟预告片,从青春肆意的绿,到情欲躁动的红。

“窥探”视角的拍摄和带有隐喻性质的剪辑。

所有元素在胶片细腻的画面中呈现出暧昧电影气氛。

至少从艺术呈现上而言,这是值得期待的片子。

回头再看那位吐槽电影看不懂的观众。

其实,看懂一部电影的故事,只是看电影的基本门槛。

随着观影量和观影品味的提升,观众开始更加关注电影内涵,电影技巧,电影主题。

这才是看电影正确的进阶之路。

就连一直不断尝试电影类型的张艺谋也说过,现在观众把故事当作评论电影的万能句。

其实作为文艺片《阳台上》的故事并非深奥晦涩。

男主张英雄是个待业青年,在拆迁背景下,他被迫面对全新的生活。

经历青春阵痛,却找不到情绪宣泄的出口。

因为父亲的猝然离世,他决定向仇人的女儿陆珊珊报仇,然而却渐渐爱上了对方。

故事简介让我想到了导演张猛的成名作《钢的琴》。

两部从故事概念上,都带有强烈的荒诞现实主义

人物从中年变成了青年,背景从国企下岗,工厂荒废变成了青年待业、房屋拆迁,而情感则从情爱变成了爱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阳台上》应该是导演张猛电影思想的一种延续

在此之前,张猛的《胜利》、《枪炮腰花》由于各种原因都还没能上映。

《阳台上》能够呈现在银幕前,导演本人更是进行了一些艰难的处理。

对于张猛本人,以及创作现实文艺类型片的导演来说,走到这一步都是非常不容易并且鼓舞人心的。

就像张猛自己说的:

“这部电影讲的是弱者无力地去捅向另外一个弱者,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东西。”

一部电影传达的信息才是精华所在。

信息承载的可能是故事,是画面,是人物关系,也可以是时代背景。

了解导演风格,挖掘时代背景,学习电影语言,拥有包容和学习的态度

这才是看文艺片的正确姿势。

中国的文艺片发展坎坷,刚迈出第一步时,更加需要保护和肯定。

一句“看不懂”和“圈钱烂片”,

不仅伤了电影创作者的心,也会让中国文艺片失去成长的营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中国文艺片的尴尬,你才知道这部新片有多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