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

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示意图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的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2.指向功能

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

3.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停止,会以别的形式继续存在。比如有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到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动机强度、任务难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二)主要的社会动机

主要介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及利他动机五类。侵犯动机和利他动机,人们更关注他们所引导的行为及其后果,所以我们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介绍。

1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与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1)亲和的起源

亲和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的现象。婴儿惊恐不安时会寻找父母,如果双亲在场这种不安的状态就会缓解。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本能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同时父母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难以对父母形成强烈的依恋。因此,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2)亲和的作用

a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如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等。

b获得信息。清河会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

c减轻心理压力。高兴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共享快乐,痛苦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排解忧愁。

d避免窘境。

(3)影响亲合的因素

a,情境因素。

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越强,悲惨的情境也会加强人们的亲和动机。

如,最近公公生病,我们几个小家庭都以公公家为主,轮流照顾,陪伴。

b,情绪因素。

恐惧的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明显,焦虑者的亲和倾向相对较低。

c,出生顺序。

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可能双亲对第1个孩子的关心照顾更多,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

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成就动机会使个体敢于冒风险,勇于进取,最终取得较高水平的成就。其次社会的发展进步,全体社会成员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

(2)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成正比。

(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a目标的吸引力

目标的吸引力越大,成就动机越高。

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很有把握的事与毫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水平的成就动机。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

(4)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a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成正相关。

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可以使儿童的成就动机发展较好,追求成功的热情较高。

因此从小就应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这是成年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

b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儿童读物中有较多的关于成就和成功的内容,当前家长给孩子选好学校读书,也是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

积极权力动机:竭力去谋求领导职位。

消极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的声望忧虑。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

a,社会控制的需求

b,对无能的恐惧

4.侵犯动机

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侵犯行为)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1)侵犯行为的构成

侵犯是有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侵犯动机,即伤害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

(2侵犯行为的原因

a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对立的基本本能,死本能是个体的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伤害意图和冲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属于竞技、冒险等。

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释放出来,否则不利于身心健康。社会认可的宣泄方式,像体育比赛等,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

洛伦兹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应该采取耗散侵犯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b挫折----侵犯学说

挫折----侵犯理论模型

多拉德等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如退缩)。

伯克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c,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联想,强化和模仿。

(3)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a情绪唤起水平

b道德发展水平

c自我控制能力

d社会角色与群体

e大众传媒的影响。

5.利他动机

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利他行为是利他动机支配的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1)利他行为的性质

a,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b,利他行为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c,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2)利他行为的原因

a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b社会规范论的观点。

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少。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a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

[]社会情境包括:

他人在场,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

情景的社会性意义。

时间压力,个体很忙,往往难以利他。

利他对象的特点,具有如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被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

b,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心境

[]内疚

[]人格。

c,利他技能

救助技能与救助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社交情绪

(一)社交情绪的定义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2.嫉妒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有以下几个特点

针对性:嫉妒总是针对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持续性。嫉妒情绪一旦产生,就不容易摆脱能持续的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对抗性,嫉妒者心胸狭隘,希望别人朝坏的方向发展。

普遍性,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

3.羞耻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远离他人。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

4内疚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