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方谈一谈,我们图朋友的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想谈谈朋友的“用处”,文章5000字,建议倒杯水慢慢看。(以下仅代表我个人看法,如对你有帮助请转发收藏,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

文章最后有一条识人技巧,是我学到后遗憾知之甚晚的技巧,送给你,帮你擦亮眼睛识破伪装,看清身边人,尽量让自己少吃一点亏。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一个经常跟你诉说烦心事的朋友,你会烦吗?”

如果是一个关系不熟的人,老跟我倾诉烦心事,我会烦,且烦的理所当然。但问题是,这不是个关系不熟的人,是朋友,我能不能觉得朋友烦?

这个问题其实在问,我们该怎么对待朋友?

那么,什么决定了你对待朋友的方式呢?

身份。

我不知道你会如何对待老板,但肯定不会像对服务员那样,因为他们(在你这的)身份不一样。同样的道理

你图朋友的什么,决定了朋友的身份,身份决定了你如何对待他。

你对“朋友”是怎样的定义,决定了你的朋友圈

前些年疯转的一句话叫“放弃无用社交”。

“不参加无用的社交”,跟“不结交无用的朋友一样”,太笼统。何为无用,何为有用?不直白。乍一听说的有道理,仔细一想,生活里有什么东西是真正无用的?

没有无用的人,没有无用的关系,只有放不对位置的人,和认不清关系的自己。

先谈最大的误区:希望朋友方方面面赞同我们

我的一个男性朋友,人很理性经常能帮我分析事情的利弊,过程中不带感情,特别尊重事实,尊重到六亲不认。

有一次我跟他倾诉(对,原谅我那阵的年轻,居然找直男倾诉感情)。我认为某个人的举动是过分的,伤害到我的感情了,他听完说:“我要是他,我也会这么做。”言下之意是别人伤害我、剥削我的利益是应该的咯?嗯???

他的意思是站在别人的视角来看,保护他自己,哪怕代价是伤害别人也无所谓,所以他觉得人家伤害我是理所当然的。

我当时觉得特别委屈,拿他当朋友才倾诉的那些,但是人家不容置喙的说,‘’要我的话,我也会占你便宜”,我那一刻人是从里凉到外的。

事后反思一下,我觉得我就不应该跟一个喜欢分析事情利弊的直男,倾诉情感。我指望得到什么呢?得到人家的宽慰吗,显然我得不到。

去没水的井里打水,就是个错误。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试图让理科男理解我的感受。

我跟他的朋友关系,就是彼此视角互补的关系,可以平衡理性与情感,思考与感受,事实上这样的朋友关系是很受益的。

既然是两极互补,就不应该指望对方跟我一样,能够理解我的感受。否则就是,既希望他互补,又希望他一样。

所以,我们不需要朋友全能,他只要在一方面突出就好。

把理智的朋友用来倾诉感情,就是没把朋友放对位置,也没认清这段友谊的属性。

理智的归于理智,感性的归于感性。不要试图让一个朋友同时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

对待朋友,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在某个方面志同道合即可

于谦老师就在《脱口秀大会》中谈过他交朋友的心得:


“因为没有一个人,是能跟你完全每一个话题,都能说到一起去的,因为人毕竟都是独立的个体,甭管是父母还是夫妻,还是好朋友,他都不可能有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人,如果完全融合,那就是你自己,对吧。”

于老师这番话就很有智慧,我们不可能碰到跟我们一模一样的人,你不能指望别人同意你的所有观点,人跟人必然存在分歧的。

朋友的存在就应该是,接纳分歧,享受交集。

再说第二个误区:只有纯友谊才叫朋友

我认为我们的文化,对朋友这个词的定义有些太狭窄,仿佛“朋友”只属于毫无杂念的友情,比如发小。

我可以理解我们重视感情,重视金钱之外的东西,我很佩服在这个残酷社会上还保有纯粹感情的人。但是本质上,友谊也是种交换:情感跟情感的交换。

如果我们认为交易的东西、希望从对方身上图什么的想法,不够真。那么友谊也不够真,任何关系任何感情也不够真。

想一想,我们拿真心去交的朋友,是否也希望对方能拿真心对我们?

如果我们真的不图什么,又怎么会在被朋友出卖的时候感到伤心?

我们拿真心实意付出,其实也希望收获真心实意。

情感交换也是交换,我们渴望拥有真诚的感情,其实本质上是渴望自己有人爱、不孤单。

都是交换,只是换的物不一样,看清楚这一点能省却我们很多烦恼,明朗许多。

第三个误区:现实是流动的,友情可能只留在了你的脑海里

很多年纪渐长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越来越怀念小时候的人和事。小时候的友情是纯的,甚至是“蠢”的,不需要看对方家室如何,官职怎样,只要有股肝胆之气就是一辈子的朋友。

的确如此,越没有杂念的感情越纯粹,但理想的感情是讲究缘分的。

我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一个朋友的发小,他们小的时候非常要好,直接喊彼此的父母叫爸妈。中间十几年过去了,偶然一次机会两人又见面了,彼时两人的身份已经发生根本的不同,一个是没有正经工作的街头混混,一个是名牌大学毕业生。

两人相见分外激动,连夜把酒言欢共叙小时候怎样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往事,感慨无比,也幸福无比,觉得人生还能再见真是缘分。

一夜过去,等朋友醒来发现家里的金银细软等值钱物件都没了,发小也不见了。

你能保证对朋友的情谊不变,朋友能否也这样对你?我们都有各自的行程,随着时光流动,我们终将会对老朋友一一挥手告别的。

以前的友情和人能不能继续存在,真的靠缘分。

无需谈钱色变

成年人需要友情的朋友,也需要利益的朋友。我们不用羞耻于谈利益,如同谈性色变一样,谈利益也色变,这是我们文化修养给予的太强烈的羞耻感。

我们面临的一个矛盾就是,我们谈理想,会被嘲笑不谙世事;谈利益,又会被嘲笑只知道物质。怎么活都难受,怎么活都夹生,怎么活都挨骂。

既然如此,干脆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来,按自己的意愿去追求。不能怕挨骂所以不做事,不能怕挨骂所以不发声。

通过以上罗列,给大家总结交朋友的几点意识:

[if !supportLists]1,[endif]对朋友们要宽容一些,我们之所以会走在一起,是因为彼此有共同的交集,维护好这个交集就好,不需要让朋友方方面面都赞同自己,不能容忍别人的“瑕疵”,怎么做到海纳百川呢。

[if !supportLists]2,[endif]保持流动的心态,我们怀念以前的又傻又铁的感情,但也尊重彼此变得不同。甚至这个“不同”会让彼此都回不到过去,我们也要尊重它。

[if !supportLists]3,[endif]人会发展关系是因为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交换情感为了满足需求,交换利益也是为了满足需求。交换而已,不丢人。

基于以上原则,来谈一谈,以功能为导向的交朋友。

再啰嗦一句,关系的本质是交换。搞清楚自己想要的,和别人想要的,自己有的,别人有的,就能建立交换。

如果我们需要的是陪伴。

我们对朋友的要求是耐心,重视。他不需要有很多的知识储备,可以不幽默,只要他对我们有耐心,能保持朋友间的忠诚就好。

反过来我们对朋友也需要保持忠诚,不然不足以维持关系。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说她和她的好闺蜜之前特别好,每次她被分手都会第一时间冲过去,陪着她大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直到有一次,她自己不开心,想叫闺蜜出来喝一点。闺蜜答应的好好的,就在她人已经到地方的时候,跟她发了个微信说自己临时有事不能来了。

好嘛,她就自个回家了。回去刷着刷着朋友圈,发现闺蜜不是临时有工作,而是临时有男人约她吃饭。朋友圈刺眼的配图提示她,她不如男人重要。

她后来再没有对这个所谓的闺蜜,那么要好了。

我们要求对方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到场,那么我们也得要求自己能做到随叫随到。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

别让忠诚的朋友寒了心。

如果我们需要的是求助。

我们对朋友的要求是,在求助的这方面有特长,可以是资源,可以是人脉,可以是点子。比如说,认识什么人能办事,知道潜规则是什么,知道里面水有多深。总之能在你需要的这方面帮到你。

交换的可以是钱,可以是情,或者帮对方解决同等价值的事。

我们不需要要求这样的朋友,跟自己有同样的三观,有同样的价值取向,甚至有人不要求对方的人品(这条看自己)。只要能为我所用就好,这样的朋友是我们必须要的。

哪怕我们平时看不惯这样的人,但关键时刻该求人还是要求人,该招呼一声朋友,还是要招呼。

而且这样的人身上,往往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点。面对这样的朋友,让我们忘了自己的挑剔,功利一点。

如果我们需要的是良师益友。

我们需要啥就不说了,说说对方需要啥。

既然是良师益友,我们得需要某个方面能打动老师,让人家愿意教我们,这样的人一般段位要比我们高,在面对高人时,我们可能不足以教授人家什么,但我们对老师们的崇拜也是种交换物。

每个人都好为人师,在“为人师”的时候是不是都喜欢听到掌声?喜欢听到心悦诚服的赞美?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真诚的夸赞,就是一种令对方满足的交换。

这不是投机取巧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被看见的,我们越能发现对方的优点,这个人越会感到幸福,因为他被深刻的看见了。

这份看见会让他觉得被理解,被重视,这是种价值感上的满足。

人家提供我们智识上的需要,我们提供人家价值感上的满足。

只要嘴甜一点,也可以是“等价”交换。

如果我们需要的是支持。

我们需要能暂时放下自我的人。

不能放下自我的人是这样的——跟他说个什么事,他会觉得“你怎么会这样想?!”

他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也就是我们背后的意图。

比如说,我要减肥,但控制不住吃吃吃。

我本想吃炸鸡腿的,觉得热量太高,但又想满足吃的欲望,想了想就退而求其次,吃了份凉拌菜。

了解我的人会明白我的顾虑和欲望,不了解的人会这样讲:“做个计划也不能坚决执行。”

这就是对方不能理解我做法背后的意图,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只看到表面的东西。

如果朋友只能看到我们表面的行为,不能理解背后的欲望,那么支持就无从谈起。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不被理解的我们还是孤独的,还是无人支持的。

如果对方能撇下“做计划不能坚持”的批评,说一句“你是想吃的,但你还是为了减肥放弃了油炸食品。”我们都会觉得被理解被支持。

只是单纯的描述我们内心的想法,就能让我们感到支持的力量。

如果我们能遇到这样的人,实属幸运。毕竟人人都觉得自己有理性头脑,可以帮人分辨是非,看不过的事一定要辩白几句才舒服。我们跟这样的人寻求支持,很可能人家会把自己骂一顿。能放下自我的人很少了,遇到的话就珍惜吧。

如果这样的朋友来找我们寻求支持,我们也要切记放下自我,给他需要的支持。不要自以为是。

朋友的另一种功能:镜子映射。

自从我得知这个道理后,觉得开启了新世界,视角立马不一样了。我看到了令我新奇的东西,虽然这一开始并不很好消化,甚至有一点抗拒,但慢慢的我接受了这个道理,并觉得这是种赏赐。

镜子映射简单说就六个字:看别人,观自己。

具体来说。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喜欢某个人,以及讨厌某个人。

其实本质上,我们会喜欢谁讨厌谁,完全是因为喜欢/讨厌这个人身上的某个特质。

比如说,有人喜欢林黛玉,因为喜欢林的才气,和真性情。有人喜欢薛宝钗,喜欢薛的识大体懂礼节。

这就是因为喜欢某个特质,所以喜欢上的这个人。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对这个特质有感觉呢?因为我们在自己身上也察觉到了这个特质。

喜欢林黛玉的真,那是因为我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了真。喜欢薛宝钗的得体,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得体。

我们所有给出去的夸赞,都反应了自己同样具有的特质。如果我们不好意思夸赞自己的话,请大声的夸赞别人,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特质。

能被我们看见的东西,说明我们自己也有。

同样的道理,我们对谁不爽,那是因为在自己身上也有同样令人不爽的特质,我们对自己的这点不爽,所以对他不爽。

拿这一点来看朋友,相当于给自己戴了一副会折射的眼睛,折射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形象。我们能通过看别人,达到观自己。

这是种非常好用的技能。

有什么用?

[if !supportLists]1,[endif]看自己。

已经不用再说啦。

[if !supportLists]2,[endif]看别人。

重点推荐,画星号。

我们很难通过别人的话语,了解这个人的真实面貌。我们都会伪装嘛,往往口里的自己跟真实的自己有很大差距。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我最讨厌我爸的一点,就是无论我干什么他都觉得我干不成。总爱打击我,连我要做的事情了解都不去了解,就说我不行。”

我很同情她。

结果嘞,她也爱跟我说:“放弃吧,你干不成的”。

......

除了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还能说什么?

这也能侧面告诉我们“我们终将变成自己讨厌的人”,是有道理的。

我们之所以讨厌某个特质,是因为我们看见自己也存在这个特质,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个特质也逐渐长大开花结果,变成了“曾经讨厌的人”。

这是镜子映射告诉我们的道理:听他对别人的喜好和厌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这是我认为非常好用的小技能,传授给你。能让我们不论职场也好,平时交友也罢,少一点被表面语言蒙蔽,尽量的少吃点亏。

这个方法可以说很实用了,而且还可以扩展。

对,这条道理还可以扩展到更多的用处,有机会以后再谈。大家可以用此条观念,留心观察一下,验证验证。

米长空的树洞,一个倾听与倾诉的地方,说你想说的话,用心记录每个人的故事,用温暖治愈每个人的心情。

联系方式:V 374734585

公众号:米长空的树洞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大方谈一谈,我们图朋友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