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0以攻为守---太师国王木华黎
八角笑道:“蒙古人的武器先进,同时战术和战士素质也很适应高端武器运用。这方面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都是兵技巧一脉的内涵。应该说,在现代以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在军事理念的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蒙古军队的高度。
小武点头道:“你曾说过,从兵家学问来看,蒙古的大多数将领、都擅长兵家四派中的兵技巧一派本领。他们对此研究之深,着实令人震惊。”
八角点了点头,捋须微笑道:“这是因为蒙古战士的一生,就是精益求精、战斗到死的一生,所以在这方面,自然会有很多高超领悟。”
“在这些领域,失败者更需要虚心向蒙古人学习。不要因为恐惧和愤怒,就不肯向敌人学习;那样的话,将来还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小武连连点头道:“对!肯向敌人学习,也是一种突破自我的实践!”
八角点头微笑,道:“不错。但同时你也不要以为,蒙古人不追求战场外的谋略,只追求战场上的技巧。其实兵谋略一派的大师也是有的!”
小武皱了皱眉道:“成吉思汗也肯定是很有谋略的,只是我发现很难学习他。”
八角呵呵笑道:“你说的不错。成吉思汗毕竟还是信奉实力为王的。而且他的谋略主要是用来迅速地化优势为胜势!至于他处于劣势的时候如何处理,一般人其实搞不太清楚;而他也的确花了很多年来统一蒙古草原,成长并非一帆风顺。”
“然而想研究兵谋略的话,还有一个人的行为更加清楚,非常值得学习。那就是成吉思汗麾下的首席名将:木华黎。”
小武惊道:“木华黎?我当然听过!他是蒙古名将之一,但和其它蒙古将领有何不同?”
八角微微摇了摇头,认真道:“木华黎不仅仅是蒙古名将,而是之首、没有之一!此人谋略过人,掌控全局、独挡一面的能力比谁都强。这一点连成吉思汗也很清楚,故封他为‘太师国王’;并在自己西征之时,专门留下他来对付金国。”
小武讶道:“具体是怎么回事,请你给说说?”
八角捋须道:“之前说过,1213年蒙古三路讨伐金国,均获大胜而归。之后,金国皇帝算怕了蒙古,便匆忙迁都汴梁,带领百官及其家眷离开了北京(中都)。于是不到一年,蒙古再次撕毁合议---以金国迁都为借口,于1214年组成了联合军队、再次南下攻金。”
“此次负责攻打北京和辽东的蒙古军队,就是以木华黎军队为主的。但是其它的几路力量比较复杂---有被金国逼反的耶律留哥(契丹军)、随木华黎进军的石抹明安(金叛军),还有辽东的张鲸(汉人)聚众反金等等。”
小武道:“这么说来,木华黎的军队人数估计不是很多。”
八角点头道:“毕竟蒙古连经大仗,主力也不适合年年南下,故军队派遣不多。然而木华黎纵横捭阖,使得金国四处焦头烂额,北京一带被完全孤立。金国丞相完颜承晖和太子(留守中都)也只能领着大军,困守于北京城中。”
“由于中都缺粮,木华黎的策略是围城打援。事实上,他围困北京看似不紧,但是半路截击,使得南方三路北上的金军一路也没能到达北京。同时,蒙古军队还借机抢劫了援军带来的粮食。”
小武点头叹道:“都是金国对野外完全失控的结果啊。那北京守将完颜承晖又如何应对呢?”
八角道:“见始终没有援兵到达、粮草接济,完颜承晖也只能偶尔的、小规模地放任一些百姓出城砍柴打水、收集食物。蒙古军的距离尚远,也就听之任之。”
“然而在1215年中间,木华黎给了金国求和使臣放了一个假消息,似乎自己愿意接受对方礼物而退兵。同时暗示,成吉思汗不仅不能率领大军南来接应,反而有事要征召自己的军队回漠北。”
小武惊道:“‘战而示之以不战’,木华黎莫非是打算强攻北京了?”
八角微笑着摇了摇头,道:“当时的木华黎满打满算只有1万兵马,根本不会选择强攻。不过,估摸着金国使者已经回去了两天,木华黎突然命令全军出发,立即攻打北京城!尤其是首批的6千战士,每人带上4匹马,朝着北京狂奔四百余里,沿途不断换马、毫不休息。”
“而北京的金国官民们刚得到消息---蒙古军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威胁到他们,故此大开城门,让众百姓出外活动。等突然看到远方烟尘遽起、蒙古军队急速奔来,顿时都急了---城外的百姓想赶快奔回城内,城内的守兵要急速报告上司、征求命令。”
小武叹道:“这两者莫非都来不及了?”
八角叹道:“不错。不等城外的多数百姓能够奔回城内,木华黎的先锋军队就已抢先冲入了北京城。再加上很快有金将反水投降,偌大的北京城在半天之内就稀里糊涂的失守了。而完颜承晖完全来不及做任何反应,只来得及饮药自尽!”
小武震惊道:“木华黎果然是谋略过人,防不胜防!”
图表22木华黎攻克北京时形势图(1215年)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微笑道:“由于此前成吉思汗自己也没能打破中都,故对木华黎大加赞赏!按他的说法,以后经略太行山以北的事归成吉思汗自己;太行山以南的所有战事,则全部交由木华黎经略。对于木华黎的主意,成吉思汗完全是言听计从!”
小武恍然道:“这么说,此后攻金之事就完全由木华黎定夺了!”
八角捋须点头,笑道:“后来当成吉思汗决定去西征的时候---他知道兵带少了不行,所以将全蒙古20几个万人队几乎全带走了。”
“然而在东方、主要的宿敌金国还在,为了防止对方在此期间威胁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给木华黎留了2个万人队,让他‘相机进取’金国。”
小武大为讶异,道:“金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呀!再怎么说,数十万军队还能凑得出来吧?木华黎手下只有区区2万人,也太少了吧?这也能对付得了金国?”
八角微笑道:“自1217年木华黎受命以来,直到1224年病逝,在6年多的时间里、木华黎始终牢牢掌握着对金战局的主动权---令人惊讶的是,他几乎总是在进攻,从未防守过。”
“在蒙古大军西征、后方空虚的同时,金国却一直被木华黎摁的死死的,而且被动防守、疲于奔命,不断丢失土地人口,更遑论反击蒙古了。”
小武奇道:“这样也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八角捻须道:“木华黎的策略是‘以攻为守’---这是典型的蒙古战法。他从不被动防守任何地方,而是不停的寻隙攻击对方薄弱处,使得金国就像一头大牤牛,被几只马蜂叮得抱头鼠窜,顾头不顾腚,而且入地无门。”
小武讶道:“可是,以攻为守,一般也需要有足够的战斗力呀。木华黎的兵力只有2个万人队,怎么能保证金国无力反扑!”
八角嘿嘿笑道:“正因为兵少,木华黎改变了蒙古的一贯方略,代之以‘以汉制金’之策。他大力封赏了汉人、契丹人中的实力派地方武装,以便共同对付金国。汉人的三大势力,包括郭宝玉、史秉直、张柔等三家,就是在这个时期,由木华黎收降,并引荐给成吉思汗加以封赏、重用的。”
“同时,木华黎本人似乎也有点‘汉化’---因为他开始任命地方官,并将之作为赏赐。其麾下军队也不再随意扫荡掳掠,不再提倡杀掠而过的游牧民族做派;降顺蒙古的各大势力也纷纷开始镇守自己的土地,就好像汉人王朝那样。”
图表23蒙古主要那颜(根脚)家族
小武忽然问道:“怎样才能从金国的百姓中区分出汉人、契丹人呢?光看姓氏么?这时候北宋的人应该和金人完全融合了吧?我其实对这一直有些糊涂,难道要经常对投降的人查三代么?”
八角呵呵笑道:“问的好!其实真要去查三代也是查不清的,因为别人也可以伪造家谱,而在这方面一贯粗疏的蒙古人是肯定分不清的。”
“不过,汉人这个概念一向模糊。你可以参考一下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分天下人为四等---其中对汉人的定义。具体来说,广义的汉人是指中国的秦淮(秦岭淮河)以北的所有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等等一切非蒙古民族。所以汉人实际上是指中国的北方人,但是蒙古人除外。”
小武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所以木华黎在对付金国的时候,策略就是将一切可收降的北方人都纳入自己的阵营,把金国土地分给他们,大家共同抗金!”
八角点头捋须道:“正是如此,所以初期也很少提‘汉人’,却多提‘北人’。这些收降并且制衡的战略思想,也对后来的忽必烈影响极大。你可以认为,忽必烈与木华黎的策略是一脉相承的,并按照这个思路建立了元朝。”
小武吐出了一口长气,道:“原来如此。”
八角微笑道:“但是蒙古收降北人的话,意味着互相利用,也经常会收到一些‘有奶便是娘’的、反复无常的山大王。比如辽东的张鲸,先是依附蒙古、后来又起兵反叛;然而木华黎提前预判到了这点,故将之迅速扑灭。”
小武叹道:“面对着复杂的斗争形势,始终能够利用别人,却不被别人所利用---这充分体现了木华黎的能力。”
八角笑道:“正是。而且木华黎亲自推荐给成吉思汗的汉人重要人物,后来却没有一个反叛蒙古的。这也充分证明了他的眼光。”
小武又道:“顺便问一下,元朝对南人的定义又是什么?南人跟汉人有啥区别?他们不是南方的汉人吗?”
八角点了点头,道:“南人是指中国秦淮以南(秦岭淮河)的宋人,但是也包括了东南亚各国之人,如越南、占城、缅甸、暹罗等等。”
小武惊讶道:“哦?这样啊!那么干脆一起问下,色目人呢?又是怎样的?”
八角捋须笑道:“色目人的说法,在木华黎的时代还没有。要到第一次西征之后,蒙古征服了大量西域种族之后才有。而‘色目’二字,也不是指眼睛有颜色的人,而是指各色各目(各门各类)的西域人等。具体来说,色目人是从中国的甘肃、新疆,一路向西延伸到欧洲的各色人种。”
小武大惊道:“原来如此!我一直都搞错了。我一直以为,‘色目’就是眼睛带着颜色的意思;原来是‘各色各目’,也就是‘各种各类’的意思!”
八角点头笑道:“就是各种各样的中国以西的民族人种。顺便提一下,除了钦察、回回等异域民族以外,中国西北民族也都是划入这一类的---比如维吾尔人、西夏人,都算是色目人。”
“这一点比较特别---中国的西北民族,多数都算是‘色目人’;而东北民族,例如契丹、女真、高丽等等,那些都划入了‘汉人’一类。”
小武讶然笑道:“那岂不是说,色目人就等于西方人?如此看来,元朝分天下人为四等,也有特别的含义---除了蒙古人以外,色目人暗示了西方人,汉人暗示了东方人,南人暗示了南方人……”
八角点头捋须道:“蒙古帝国先后征服了720个民族,所以也必须有一套办法,来管理众多种族的秩序。”
“从这点来说,成吉思汗设定了蒙古人的界限(草原六部);木华黎对如何管理汉人起了个头;最终忽必烈将这些定型并发扬光大,确定了如何管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等所有四种人。”
小武点头道:“嗯,明白了。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不外乎是个‘制衡’的做法。”
八角又点头笑道:“与之相配的是,木华黎开始大量运用‘签军’。故此在很多地方,‘签军’的运用逐渐有超过蒙古军之势。”
小武又讶道:“什么是‘签军’?”
八角捋须笑道:“‘签军’就是指降顺蒙古、随同蒙古军队一起作战的其它种族军队。通常他们是单独成列的,按照蒙古统帅的命令(签发)行事,执行攻城、后勤等各种任务的都有。但是,签军也分为两种……”
小武插口笑道:“我明白了,‘签军’就是伪军,对吧?为什么又有两种呢?”
八角诡笑道:“一般来说,刚归顺蒙古不久、或者仅仅在形势上归降的签军可以看成是伪军。他们的忠诚度并不牢靠,蒙古统帅往往也只布置一些简单的协作任务;也经常把签军当炮灰使,在他们背后往往还有蒙古军队压阵。”
“然而已归顺蒙古很久、也经历过大战考验的签军就不同了。他们往往已经‘深度蒙古化’了,作战能力跟蒙古军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是蒙古军队的有力补充。比如说攻城的火炮部队,又比如说驻扎在中国的色目军队。”
小武缓缓点头道:“明白了,签军运用的好,就能够‘以夷制夷’。”
八角微笑道:“在蒙古主力倾巢西去、木华黎独撑北方大局的6年间,金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已被他攻下---这里面当然有许多签军的力量。”
“直到木华黎死之前的最后一年,他还在围攻西安;但因金兵二十万固守,遂留兵六千与金军对峙,还别遣三千人扼守潼关;自率主力西取宝鸡(凤翔);围攻月余不下,这才退兵至山西。”
小武叹道:“金兵真是被木华黎打毛了,十倍的兵力也只能被动防守而已。”
图表24“太师国王”木华黎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捋须道:“木华黎病死以后,他的儿子孛鲁继位---依然运用同样的方法对金国保持压力,直到成吉思汗西征归来。”
小武又翻了一下《蒙古主要那颜(根脚)家族图谱》,道:“孛鲁的能力也比木华黎不差多少,算是木华黎后继有人,对吧?”
八角笑道:“孛鲁精通数国语言,善能利用各族人士,的确能够继承木华黎的衣钵谋略。事实上,木华黎家族乃是兵谋略世家,后裔世代为相,深为元朝皇帝所依赖;其中诸如安童、拜住等人,还都是元朝的名相。”
“从贯穿元朝的跟脚政治来看---担任过宰相的名臣,除了一开始的耶律楚材(契丹人)、刘子聪(汉人)和史天泽(汉人)并非蒙古人以外;后面的宰相都是蒙古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木华黎家族。”
小武讶道:“除了元朝初期有一些非蒙古人的丞相,等忽必烈坐稳江山以后,怎么全都是蒙古人丞相呀?他是不是过桥抽板啊?”
八角呵呵大笑道:“忽必烈的制衡水平,比之木华黎又要青出于蓝了,这个容后再说。木华黎家族可说是整个元朝最显贵的世家,而且从他的后人擅长汉文化、甚至能考科举来看---可见汉人首领在‘蒙古化’的同时,蒙古人首领也在‘汉化’,两者的融合也是避免不了的。”
“如今在福建泉州一带的深山之中,通过人口普查还找到700多个姓‘出’的蒙古人,独立聚集成村、不与外人来往。据说他们都是木华黎的后代纳哈出一系的子孙(明朝时期涉及蓝玉谋反案,改姓为‘出’并躲进深山,以免被满门抄斩),直到近代方才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