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人生一样,都是以余味定输赢

孤独的人总是害怕走出第一步。“那些富足的白人请我去弹琴以得到他们的满足,但走下舞台,我还是个黑人。我的同胞不接纳我,我不够黑,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我住在城堡里,我始终独自一人。”唐真正受到尊敬其实是第一场音乐会时及时找到的施坦威,是两人一起分享的全家桶,是在黑人酒吧取下钢琴上的伏特加弹奏的肖邦。


这部电影是老师在课上讨论到推荐的,我起初并没有想去看它,因为当时听了老师推荐《绿皮书》,然后出于好奇去看的电影。这个故事展开于1962年的美国,这是一个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年代。故事讲述了一个粗俗暴力的白人——托尼,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黑人钢琴家唐要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开始了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


故事背景相对老套,却展现了无数次的种族问题,让不少人心中生疑,这部电影为何斩获奥斯卡三项大奖。而在看过之后,不得不说,这流畅舒服的叙事方法,自然真挚的社会问题,演员们用心地演绎,包含着打动无数人的情感与人性。


孤独

故事的男主人公天才音乐家雪莉博士是十分孤独的。这种孤独来自于白人社会对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视,也来自与和同肤色同胞的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更源于用实际行动去突破社会阶级的不被理解与质疑。在音乐方面成就的背后,是一夜夜的孤独与酒。他永远用礼貌、高雅的微笑去面对舞台上的荣光,去解决生活中的不公待遇。可这种笑容不是不堪一击的,因为它早已在屈辱的生活中变得呆板和僵硬。


而托尼却看得透彻,只是说:“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在贫穷的托尼眼中,唐是住在城堡里,高高在上的音乐博士。而唐愤怒地喊叫,一个人住在城堡里有什么意义。


认同感

常见的种族问题电影,通常讲述了底层黑人的奋斗历程。而在《绿皮书》中,这种问题展现为人与人的自我认识与追寻。

片中有一个颇为意味深长地镜头,烘托了电影主题,当我看到这个镜头,我也感受到了当时种族歧视的可怕。两人的车子因为发动机过热不得不在中途停下来,路边是一片农场,一群黑人正在烈日下挥舞着锄头干活。

身着西装的雪利走下车来透气,农场上的黑人们纷纷停下来,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公路上发生的一切。


一边是衣着褴褛,大汗淋漓的黑人农民,一边是衣着考究,精致优雅的黑人艺术家。相同肤色的人群,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命运。马路边的栅栏,如同一道巨大的分割线,将唐隔离在外。雪利博士的孤独让我心疼,他曾经有过痛苦的独白:“我是谁?你是谁?缺乏认同感的人如同浮萍,孤独痛苦地在这世上飘零。”


温情

白人托尼,家境窘迫,暴力痞气,却有着一屋子温暖的家人。并在旅途中将这种温暖传递给孤独的唐。从起初的厌恶,将妻子为唐准备的三明治偷偷吃掉,到后来见到唐受欺负,大喊“以后没有我你哪都不准去”,再到结局时大家一起度过地温馨的圣诞节。

或许这是整个电影中最温暖,最温情的一个长情了吧,一个美好温馨的结尾。一家人围坐在桌子上,谈笑嬉闹,格外温馨,让人向往这样的场景,这是最好的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和人生一样,都是以余味定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