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会被宠成小仙女?想多了,只是生育工具人

导语:滚滚的历史长河,有秦皇汉武那样的英雄,也有芸芸众生的小人物。我们阅读历史更多地是关注英雄的历史。

很少有人会关心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就比如那些远嫁边塞的女子,大家总认为和亲的公主到了对方会受到极大的礼遇,后来发现并不是如此。

当时就在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印象,想来是小时候历史课本对和亲的介绍造成的偏差。选择的都是昭君,文成这样有大影响的人物。

【一】

对那些默默的公主介绍的比较少的缘故。再者,站在内部视角看待问题,总会天然地以为自己很强大,外部很弱小,理应对和亲对象礼遇有加才对。

和亲无论在汉,还是唐,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是无奈之举。即使强大如唐朝,文成公主也是在唐在对吐蕃暂时没有办法时的举动。

并且后面仍然有和亲对象,只是影响不够大,大众选择性地遗忘罢了。对于那些公主,相对于生理上的不适,文化上的差异才是最致命的。

尤其是草原的“继承制”,兄终弟继,除了生母,财产,女人全部过继。对于从一而终的中原文化,是极大的心理挑战。

能够正确认识则平静过一生,否则真的是要郁郁而终。历史有时是由伟大的人物创造的,同时又是由无数看不见的芸芸众生创造的,我们习惯看到那些高光。

却很少注意到那些磨灭在历史中的普通时刻。对这些和亲的公主而言,生在皇家就意味着牺牲。

世俗的情理适合与普通人,就像孔子所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望这些公主回到家乡被理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时的公主们可能也明白这个道理。人来世上一朝,每个人的使命不同,这也决定了认知范围的不同。

【二】

从有生命情怀的人眼里,公主们很可怜,应该被理解;从皇帝、权臣眼中,她们就应该为大义牺牲。

从普通人的角度,公主到那里都享受的荣华富贵,还有什么可愁的;从自私利己的人眼里,享受了那么多,你总该做点什么吧。

有时候在想,生命的逻辑就是一种平衡,当你知道平衡的意义时,也许就理解了生命的本质,生命原本就是平等的,只是解释不同而已。

唐代戎昱有五言律诗《咏史》一首。此诗“明主”二字的讽刺意味,远胜于孟浩然写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唐明皇听了孟浩然的诗尚且龙颜不悦,不知千载之下汉家天子听到这诗作何感想。杜甫另有《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第三首写的是王昭君。

“明妃”不是汉元帝的赏赐。后世之所以称“明妃”是因为“昭”字,要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圣讳,于是改昭君为“明君”,后来又有了“明妃”这个称法。

称汉家天子的“明主”和称昭君的“明君”,相比之下是何等讽刺。昭君在后世竟还要避司马昭的名讳,又是何等讽刺。

【三】

如史景迁考证中还原生活在清初山东的王氏一样,古代女性许多都没有名字只称某氏。悲伤的汉家公主和悲伤的王氏以外,还有一件值得悲伤的便是古代女性的名字。

汉唐公主的和亲命运,每次看到着实令我唏嘘难受,而我的耳边也会仿佛响起五代后蜀花蕊夫人所作的《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所以有一阵,在网上有一部分人吹捧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的时候。

我明知与历史事实相悖,也成为了一个无脑的明粉,但从来不敢在网上与人键盘战斗,因为我知道历史是历史,态度是态度……

而对于个人来说,读历史,其实并不是要用历史来丰富我们的理论知识的,更多的是要从历史中读出有温度的东西。

让自己的精神有所依靠,让自己的骄傲、悲悯有来处有去向,否则,你一普通人读历史和读天体物理著作有什么区别呢,反正都是读了也没用。

我个人并不喜欢男女分开的话题,历史里我唏嘘心疼的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被当作工具使用,总有那么一些人要背负可怕的东西,而总是女性要承担更多,她们值得我们记住,穿越时间……

【结语】

总之,汉唐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会被宠成小仙女?后人真的是想多了,这些女子只是生育工具人,我们应该铭记她们的历史。

参考文献:

《汉史》

《唐史》

--END

【历史像一壶陈年老酒,需要细细的品,在这里,静下心,我带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来,你会更加粉嫩。关注你的老朋友:阅史明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汉唐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会被宠成小仙女?想多了,只是生育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