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现象之三

之前提到了芬兰教育现象之一:同理心,芬兰教育现象之二:先见林再见木。今天和大家聊聊芬兰教育现象第三:考试的“意义”。

昨天刚有一个韩国电视剧演完,(今天国内也可以看最后一集了),名字叫“天空之城”。这个电视剧我12月份开始追,一直到今天看完。这个剧讲的是韩国中产父母为了子女考大学而“疯狂”的故事,“疯狂”到自杀、他杀、精神错乱,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金字塔尖儿”上的那所大学。


天空之城剧照

这个故事的一个引爆点是:一个孩子发现辅导老师拿到了学校的真题考试试卷给自己的学生,这样这个学生就能考到满分而拿到比较高的平时成绩,以利于她升入那所“尖儿”上的大学。

韩国的高考跟咱们也一样,甚至还更激烈一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把考试看得很重,无论是学校里的小考试小测验还是像高考这样的大考试。

如果让我把我的成长记忆拍成一个电影,考试发成绩那天的场景永远都会是那个“这个掐了别播”的段落,因为都是“噩梦”啊!那种拿着卷子忐忐忑忑,不敢回家,好不容易回到家大人盘问成绩,训一番,哭一番的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虽然我成绩都一致保持在前五,但架不住不是第一啊,所以不是第一就得挨训。所以,对我来说,“考试”就是噩梦,考试的意义就是给我带来挫败感,摧残我学习的意志的。再说,咱们打听打听,没听说谁喜欢学习吧。学习好是一回事,喜欢学习是另一回事。

再说芬兰,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这本书里,作者陈之华老师采访了芬兰学校的老师,聊到考试。老师说:

“考试不是给孩子带来挫折的,考试只是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学生对于这门科目的认识到了哪里。”

他们会怎么做呢?这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位学生某次成绩考得很低,老师就不会把这个试卷发给学生。不发给学生是让学生和家长逃避目前的学习状态吗,不是。老师会带着学生重新学习,然后再重新考一遍,直到学生考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有了自信。

这很重要吗?当然,非常重要。芬兰制定教育方针与核心课程纲要的教育委员会认为,

所有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个人的成就感。

“成就感”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其实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其实,为人父母,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除了“兴趣”,“成就感”应该是孩子一直在投入做某些事情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我们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是不是也一直很看重自我的“成就感”?

与大多数的亚洲国家孩子相比,在我们考试给孩子带来挫败感的时候,芬兰的考试带来的却是“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怎么喜欢上学习,孜孜不倦地去探究呢。

自从看到了这本书里芬兰老师谈到的考试的意义,因为非常地赞同,所以这学期女儿在紧张准备期末、经历无数小测验的时候,我就反复跟她讲这句话。她开始时候的态度还是很怀疑的,毕竟我以前也曾经是那个因为她有次考了80多分而生气的妈妈,而且每次考试发成绩,老师也总会给考满分的小朋友一些小奖励。后来有次小测验她没考好,她发现我非但没着急,还跟她说,没关系,考试就是让你自己去了解自己最近学习到什么程度了,自己找清楚原因继续努力就好了。她开始又些相信我的话,我觉得她可能认为我言行一致了。

其实,真正能做到不容易,毕竟还有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环境。但是,我想,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是最深远的,从妈妈做起,从爸爸做起,从爸爸妈妈的思想转变、态度转变做起,孩子慢慢一定能受益,毕竟,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学习的动力不能来自于自身,又怎样跑一个“精彩”、“完整”的人生马拉松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芬兰教育现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