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看工具书链接自己与生活=成长


最近一直在链接。这链接犹如生命中流淌的水一般,走过丛林,走过洼地,也走过高山,最终汇聚于江河。读小说,也是链接,看工具书也是链接,去工作和生活更是在链接中度过。没有链接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没有品读书香的意境,没有收获思维转化的果敢。没有在工作和生活中细细品味,那这样的人生,显然对我们而言,不值得回味。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成长伴随着一生一世。它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一路走来,有必要在里歪瓜裂枣的举些,那些事,加以佐证,加以不断螺旋式的思考和践行。

从19世纪开始,小说这个新的门类,开始在全球遍地开花。在过去我们中国有《论语》、有《唐诗宋词》等等。但我们在18世界末也有了自己的经典小说《石头记》,这部小说有人和西方但丁的《神曲》同等对待。足见博大而精深,渊源而流传。说实话,我一直读不进去《石头记》。其实很多人都不进去,能沉下心的人毕竟是少数又少数。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石头记》里的金句,太多太多,这只是其中的一句而已。这句话特别有趣,而丰富。在我看来,读小说,能get到一两个点,也特别有意义和价值。学问在哪里?当然在学校里,在掌握的知识里,但更高一级的就是生活之中,可以反复链接,反复揣摩这句话的意境。经典名著思想深邃就在于此,小说更高一级的认知,就是告诉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还有一点就是小说大概都是悲剧色彩偏多一些,难免让人心生怨气。但阅读小说,不是在看结果,而是在看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个人成长历程。要不,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也不会提起孙少平读的经历,他在读《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热爱生活》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是读书改变了他的认知和行为。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也会常常出现耕读的字样。

从阅读这些小说中,链接到的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很容易被读者忽视。因为他们都是肉眼看不到,摸不着滴。由内发光,就是这么个样子,但它持久而坚定,温和而有力量。这些精神品质,足以链接读者的情思,也完全可以指导生活。小说即生活,没毛病。关键是链接,找到一两个点,去链接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就完全可以链接孙少平的成长经历中遇到的波折和痛苦,从而启发读者细品自己的成长路径和方法。这就是高一级的读小说的一个方法和途径。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实在是太好了,足以可以时常拿出来去阅读的一本很赞的工具书。好,不但告诉你方法,还告诉你,你可以相信这本书。过往,对工具书书存在傲慢与偏见,总觉得不值得一看。改变认知,就是从链接开始,从阅读后,链接自己和生活开始。倘若,我们自己不积极主动,谁会为我们买单学习和成长?我们自己不去主动干好第二像限的是事情,还等别人去帮我们完成?所谓第二像限就是管长远,治病救人的事情。是关于成长的事情,关于积累的事情,关于跑马拉松的问题。

在日益求快求新的社会中,仔细观察那些最终脱颖而出的各个领域的精英,都是在深耕中,发展并壮大起来的。成长的事情,无人能帮你,别人想帮,说实话,也帮不到。唯有靠自己去努力求索吧。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本好的工具书就是这样,可以让你从阅读书里的文字和思想,再到自己去链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链接就是一座书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有了链接能力,书和我们就有了更近的距离感和熟悉感,你也就会越来越喜欢读书。

说实话,由内而外的变化,是最牢靠的,也是最持久的。你们想想,自己的强大,是靠什么?刘国梁靠别人?郎平靠别人?这些例子太多,举不胜举。同样是排球运动员、乒乓球运动员,差距怎么辣么大呢?学习,学习能力和链接能力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我曾看过刘国梁写的文章,如何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如何干好自己的事业,有血有肉,既有方法,也有思想,更有真情实赞。不佩服不行。这有血有肉的背后,一定是他多年的自我学习和链接后的结果。

读小说、读工具书是为了什么?消磨时光?我认为是为你改变自己,这改变自己,就是内在的,也叫做成长。它需要时间,时间这东西很公平,有人说过,时间对所有人都很公平。太赞,想想我们生活的圈子,有人链接能力超强,可以认识很多各个领域的老师和朋友,而有人却仅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空间里。这是链接能力的体现,也是学习实践能力的体现。

所谓有质量的生活,不是没有失败,而是有希望,有行动的力量,而这力量,只关乎自己,成也自己,败也自己。

把链接当成品质,但一定要把深耕放在首位,有些事情,不能颠倒,逻辑不能混乱,就如成长,需要点点滴滴的言行一致,因为你的最重要滴观众,依然是你自己。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小说看工具书链接自己与生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