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字演变暗示中原大地在先秦时代曾被外族窃据

{正文析字——析“成”文“丁”戊}

        “成”字是现代常用字,使用频率排名前百之内。以笔者对“成”字的理解,其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为完结,比如成语成人之美、玉成其事;二为转变(质变性质),比如成语滴水成冰、血流成河。两种含义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要说相互引申,笔者认为太牵强。所以要一探究竟,还是得从古文入手:

        上图很明显:“成”字甲骨文就已经有两种构形,但不好判断是异体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从金文构形看,“成”字演化过程是最初从戌从丁,然后变成金文从戌加一点,再到篆体从戊从丁。

        从丁的甲骨文“成”与篆体“成”构形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那就是成长:前者表示下种到成胎待产(地支戌之后为亥,地支亥为分娩,参见拙作《天干地支在古代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这种理解有点牵强);后者表示从下种到枝繁叶茂。两者都可会意成长(转变),但引申为完成则显得非常勉强。不过从“正”字甲骨文(参看下图)看, 从丁的甲骨文“成”的构形可以理解成守护根据地,若如此,“成”就是“城”字(参看下图)的初文了。

        金文“成”的构形为滴血的大斧,会意为完结,结束。

        甲骨文“成”与篆书“成”之间可谓一脉相承,然而中间插入的金文“成”有点格格不入,以笔者看,篆书“成”与金文“成”之间并非传承关系,而是含义不同的两个字,只是因为字形接近,含义也有一定关联,所以篆书“成”合并了金文“成”。

        “成”字的相关字还有“盛”,这个“盛”字的古文也有点意思:

摘自汉语多功能字库

        与“城”字一样,金文“盛”也从“戌”而不是从金文“成”。从现在的常用并列词盛大、旺盛、茂盛、兴盛等看,“盛”字的核心引申义为兴旺。因此,篆书构型可理解为作物生长值得举杯,而甲金文中,“戌”某种程度可以代表军队,为军队举杯可会意为为胜利举杯。作物丰收与军事胜利都可以自然的引申出兴旺的含义。因此,篆书“盛”与金文“盛”其实是异体字。

        “成”字及其相关字的两种明显不同的构形,隐约暗示一种可能:漢字(甲骨文)的创造者族群曾经被入侵,直到小篆在秦国确立,漢字的创造者族群才重新登上政治舞台

        这种可能在十二地支字形演化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具体参看拙作《十二生肖的来历》。而且从后羿射日的传说,到尧帝敬授民时,再到舜帝置十二牧的记载看,我族先民一直致力于中央集权,这种倾向源于我们是农业民族。而铸造金文的主体殷商与姬周却有点反中央集权的。从甲骨卜辞看,殷人征战频繁,但没怎么提到治理征服地区。而姬周的分封制明显就是分权。因此,即使殷商与姬周不是外族(外来),也是与汉族主流(夏族,黄帝族)文化异种的文化族群(异族)。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字演变暗示中原大地在先秦时代曾被外族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