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太焦虑了。
房价数字蹭蹭,北上广深杭的房价5、6万起。创业口号喊起后,互联网的职位越来越动荡了,一起长大的发小、曾经不如自己的同学都已经升职、买房买车了。
老家是回不去的了,城市夹缝中的白领只能做个月薪过万表明光鲜的穷人,一面是不见长的事业,一面是同龄人的风光,内心渴望提升自己获得更多知识,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
万幸,出现了得到app,只要199元,地铁等公车、中午休息的间隙,我就可以获得大师们的知识,与大师们互动。于是每天多少白领打开得到app听了几十分钟听音频,就有了“获得知识”的感觉,抚慰了自己的焦虑。
营销中,有个词叫做定位。所谓定位,就是产品在用户头脑中确定一个位置。比如说沃尔沃,它的车定位安全,把安全这一个词嵌入用户脑子中,尽管有些报告显示沃尔沃的车在安全指标上,连前十都排不上。
今天我们也从定位思维来分析得到app的定位,看在白领的头脑中,它有一个怎样的位置?为什么得到app会被叫做罗振宇的骗局?
定位就要攻占消费者的心智,让企业和其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心智中的某个环节成为第一。
定位的第一步要了解目标用户的行为和心理。
用户的行为特征即行为、态度,年轻白领更愿意投资知识,为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带来更大的收益;移动互联网发展,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多;态度上也乐意付费。
用户为知识付费的心理是由于房价及教育成本高企,手机充斥海量信息,自身职位动荡,种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而导致焦虑,渴望让自己懂得更多、适应时代变化,缓解焦虑。
定位的第二步是细分市场。
在知识付费领域,用户需求是知识服务市场有效变量。
根据用户需求,可将市场以求知区域细分成有求知欲与无求知欲。
根据知识付费定义,可将市场以模式区域细分,分为泛认知课程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
定位的第三步是确定竞争者。
由此,寻遍市场,得到比较大的竞争对手是喜马拉雅、一块听听。
定位的第四步是差异化定位。从若干核心概念中找到适合得到的概念并拿下这个概念,这个环节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按照POP与POD,与竞品进行对比,在用户心智环节进行有效区隔,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POP(Category Points of Parity):指的是品类共同点。
模式上,得到与喜马拉雅、一块听听,这3个产品的模式较轻,主张收获知识、升级认知。
对于用户来说,部分系统课程需付费;用户获取产品便利,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但无需作业、也不需要加入社群学习,几乎无压力。
这类轻知识付费模式,都是针对一类用户——内在心理都是希望懂得更多、适应时代变化;满足认知学习、缓解焦虑。
POD(Points of Different):差异点。用户联想到企业品牌是想到核心属性,并认为竞争对手不具备这些属性
同品类产品同样提供知识付费服务且模式较轻,但相比于其他同品类产品,得到邀请大V、KOL或各个垂直领域的专家入驻,课程形象更专业。
综合来看,得到相比与其他平台,得到的模式较轻;以专业轻系统课程为主导;用户获取产品便利。对于用户来说,用户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无压力。最大的差异化就是课程形象专业。
方法二:三环模型。我们拿喜马拉雅举例子。
其中,上图中的相似点就像POP,两个产品的共同特点,满足认知学习模式较轻;提供专业课程,无社区管理及课后作业,快速获取内容,可利用碎片时间
桌面筹码就是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有知识付费产品的共同特点,具备入门条件。
喜马拉雅优势是较早进入市场,用户多;付费内容涵盖娱乐、生活、个人学习各方面,课程接地气。
得到优势是由“逻辑思维”导流量,多元知识服务。
得到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强化安抚目标用户的焦虑情绪,用更专业的课程形象来与喜马拉雅做区隔。
按照分析,得到的最大的差异化优势依然是专业课程形象。
定位最后一步是产出传播定位。
传播定位的产出逻辑一般是:为用户提供核心利益。
所以,按照分析,得到的传播定位是:为有碎片时间的年轻知识焦虑者提供让人感到专业的轻系统认知课。
这句话稍微改一下,就外化成了“知识就在得到”
所以,得到表面上的业务逻辑是基于用户的主动学习需求,为其提供跨领域基础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的知识服务,提升其达到求知目的的效率。其实这种具有低门槛、无必然连续性、碎片化形式输出内容的特征,归根究底,就是一种精神商品,碎片化资讯,每天的1个60秒变成了n个60秒,把知识打碎、简化、封装、网络出售,嚼烂了喂给白领。
罗振宇从逻辑思维中得到了启发,明白了那群嗷嗷待哺的白领追求的无非是60秒“高浓度精华”,而不会深度学习、刻意练习,只便60秒资讯,便可让白领们获取了有效知识般对其感恩戴德,造一系列“新词”和跨年营销是满意不了知识教主身份的了,得搞一个app,专门输出更多“精华”,收割韭菜。
可怜了白领在休息间隙享受到的是获得知识后的提升,其实都不过是满足了焦虑感后的自欺欺人。
知乎小V大渔说,对于一个希望成长的人来说,仅仅限于资讯、碎片化知识(本质就是资讯),是没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理解能力并没有上升,不能对这个世界作出有效的认知,你不能有效作出解释、预测和改造。甚至,你会因为一些资讯,掩盖了知道自己无知的朴素,变得更加面目可憎。
看看评论,触目惊心,这场知识骗局还在继续,“高浓度知识”还在愉悦着盲目白领们的耳朵。
悲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