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璐
很多人都喜欢做计划,但是,大多数的计划的效用,只是在它完成的那一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拿我自己举例子来说,我特别喜欢制定计划,但是,到最终,计划还只是计划。
我用过许多方法,比如柳比歇夫的日志——事件记录法,手机app记录时间的方法,四象限法,番茄钟法等等,但是,个人感觉都不太好用,也可能是自己练的时间太短,没有形成习惯。
近日再次发现了这个模型,我觉得我好像又找到新大陆了(咳咳)。
为什么是再次,因为半年前,我就不止一遍的看到过这个模型,但是,没能够重视起来。
近来又再次发现了它,不过,这次,结合过去1年摔的坑,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并且发现,这个工具很是称手啊,短小精悍。
废话不多说,上模型 ——PDCA模型。
1、P (plan) 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计划,是为了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及进度感。
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要进行的事情,有一个规划。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花费心思,去写一个看起来十分完美的计划。
但是,等到真正去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达到计划的要求。
往往这个时候,我们不会以为是计划出了问题,而是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或是,自己太懒惰了。
所以,做计划,不能太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最好设定一个最高值与最低值,只要能够完成最低值,就算完成了计划。
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达不到完美的计划,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了计划。
所以,我把计划在整个PDCA中所占的比例,降到很低。
因为,这个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面会说,它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做相应的调整,避免计划难以持续进行下去。
计划占比:5%
2、D (Do) 执行,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配到每一件事情上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那如何使有限的精力,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所有需要做的事情里,挑出最重要的,在最重要的事情里,挑出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
我们知道了很多方法,但不等于,我们能做好很多事情,或是说,我们能做到很多事情。
知道与做到,之间差的就是执行。任在做之前,说的天花乱坠,想的天马行空,只要你不去做,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鉴于自己太懒散,执行力较差,所以,我把执行的占比设置的很高,大家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定,这样可以更好的测评自己PDCA完成的结果。
执行占比:80%
3、C (Check) 检查、反馈,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这一环节,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反馈,经过去年1年多,80%的计划全部夭折的教训,之前在总结时,得到的结论就是没有反馈。
举个例子,我们玩游戏或是追剧,为什么那么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们设置的反馈点与刺激点太多了。
人们现在都很喜欢刷短视频,为什么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不断的反馈与刺激,使我们的大脑处于较高的兴奋值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一直在较高的值域进行追求,因为,低的值域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大脑神经,所以,我们会上瘾。
就像,你游戏玩的正嗨的时候,是很难投入学习的。
由此可见,反馈与刺激是很重要的。而在PDCA模型中,也同理,如果没有反馈,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执行的怎样,是好还是坏,好有多好,坏有多坏,这样就很容易失去动力。
当你执行的结果越来越与计划相匹配,甚至超越时,这时的反馈,会让你感到巨大的成就感,你会感觉一天或是整个计划都在自己的掌控中,这样,对于计划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而当你的反馈在不断的刺激PDCA的进程时,相对应的,你的PDCA循环也会逐渐提高它的兴奋值域。
其实,也可以把PDCA看成一个游戏,当它真的给你的感觉跟游戏一样时,那么你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不断的晋升与提高的。
反馈占比:10%
4、A (Action)改进、调整,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前面说过,计划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进行调整,所以,PDCA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改进与调整。
在计划的最初,你可以设置完成目标的最低值与最高值,这是为了避免计划刚开始,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而放弃计划。
那么,改进与调整,就是对开始计划的休整与完善。
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计划的虎头蛇尾或是半途而废。
调整占比:5%
每一个好的技能的掌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不要着急,给自己学习与掌握的时间,如果,你一直在路上,那么,你肯定会到达目的地。
这是今日分享的一个计划——执行的高效模型PDCA,专治计划半途而废,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