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第六章-第一、二节

精句摘录与思考感悟:

第一节读者与作者的阅读矛盾

1.阅读矛盾

有句话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写作者和阅读者对文章内核的理解总会有偏差。你写一篇文章,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你写得越好的文章越是如此,但读者不是,他们是直接面对一个陌生的东西。

你以为读者明白的东西,其实读者未必了解。

你把思考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省略的东西,读者没办法自己补上。

你对一件事的理解,基于你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但读者读你的文章时,支撑他理解你文章的,是他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读者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都不同。

你的写作过程是先有内核,向外发散,有了框架,形成文字,做排版呈现。

读者感受的过程,顺序是相反的。他先看到了你的排版呈现,阅读你的文字,遵循你的框架,最终才会理解你的内核。

思考:作者和读者的最大沟通困难是不在同一个平道上,读者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会有相同的感受。。

2.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我们需要让文章的主题非常明确,最好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甚至可以将它直接变成你的标题。

写作是一种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沟通成本。

我们要尽量搭建好一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让读者更好地从框架里进来,理解文章的内核。

我们要用更清晰的逻辑表达,以便读者信服和准确接收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需要用更精彩的案例、故事,让读者更乐意听我们说话。

我们需要设计好开头,让读者相信这篇文章值得继续往下读,同时也需要让读者读到结尾处时,更愿意分享我们的文章。

我们需要更好的呈现,优化小标题、配图、排版等,让读者阅读体验更好,读完率更高。

思考:解决的方法是从:标题、结构框架、开头、故事、结尾、最后呈现结果去入手。



第二节建立框架

三.搭建一篇文章的框架,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

1.确立写作主题

写作,也不是一上来就列提纲,写作的第一步是先确定主题,也就是你要写什么,这是搭建文章框架的第一步。

如何确立主题?

第一步我们通常只能确定一个大概的主题方向。确定大方向之后,我们要梳理出几个立意,最终我们综合考量才能把这篇文章的核心立意确定下来。

思考:首先知道想写什么,然后列出相似的主题找到你觉得最符合目前心理答案的主题,列出后通过对比来筛选。

2.根据你对主题的理解列出提纲

确立主题后,接下来就是根据主题列提纲,也就是列你这篇文章要写哪些部分,每一步写什么。

14个思考方向。 (1)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新闻?有什么痛点/需求?

(2)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事/观点/方法/概念等。

(3)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为什么要讲这件事?这个观点为什么是这样的?你可以用哪些概念、道理、观点、事例去解释它?是进行正面论证,还是进行反面论证?

(4)怎么做——你可以写如何做一件事;如何使用一个概念;给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5)分解——把一个整体拆分成很多部分。

(6)并列——当你论证一个观点时,你可以找同一个层级但不同维度的案例进行并列论证。

(7)递进——时间的递进、空间的递进、程度的递进等。

(8)关联——这件事和其他哪些事有联系?这个人和其他哪些人有联系?这个概念和其他哪些概念有联系?

(9)过程——一件事是怎么发展的?

(10)转折——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料之外的改变?

(11)对比——两个人的对比、两件事的对比、两个观点的对比、不同时间的对比等。

(12)结果——一件事的结局是怎样的?

(13)反思——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新观点中反观自己,你得到了什么。

(14)意义——这件事的发生带来了哪些价值?去做一件事有什么价值?学会并正确使用一个概念、观点、方法会得到什么价值?

思考:一篇文章至少要包括这其中的几个思考方向,比如说事情的起因、经过、转折、结果、反思。

3.搜索素材

第二步做完之后,你有了一个初步的提纲,这个提纲是根据你的理解直接写出来的,肯定不够完整,更不算完美。

大家一般列完一个大概的提纲之后,就要开始在多个渠道、用多个关键词搜索素材了。在搜索素材的过程中,不同的素材会给你不同的启发,你可以根据这些启发补充、完善提纲。

列提纲就是列观点,也就是列出你的思考。

你的思考是怎么来的?基于对素材的理解。进行第二步的时候,我们直接去思考,其实依靠的是素材中的个体经验部分,即个人经历和身边人的经历。所以,进行第三步的时候,我们要调动外部经验来弥补个体经验的不足。

思考:先把自己想到的观点和思考的角度写下来,再看看外界各种渠道里,作者是由什么观点分析同一件事情的;

一是参考作用。

二是查漏补缺,别人想到的方面我们没有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第六章-第一、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