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太危险了!来不及了!顾不了那么多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张富新立即脱掉工作服,只剩下一条裤衩,纵身跳入泥浆池。烧碱、腐蚀剂、水泥混在一起的泥浆池又臭又硬,他在齐腰深的泥浆池里,用身体不停地搅拌泥浆……
1981年9月,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张富新率领的32540钻井队在对“河11-1井”进行施工时,钻探到2000米时,突然发生井漏,2个小时漏失泥浆60多方。如不采取紧急措施,钻具就会卡在井下,甚至会发生井喷的恶劣事故,将会给国家造成上百万元的损失。
经过他和两位员工用身体搅拌的泥浆灌入井下,最终井漏被制服了,油井和钻机才保住了。当人们把精疲力尽的张富新拖上来时,他浑身红肿,许多地方被烧起了大泡。
2021年11月,胜利油田全国劳动模范张富新在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时说,“至今我腿上还留下好几个疤,这些疤痕都是曾经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光荣印记,每当看到它们,我就想起了奋战在一线的工友们,我就激动的忍不住流泪。
2021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张富新仍时刻关注油田的新闻动向。他常说,“为祖国石油事业奋斗打拼,我很自豪。”
要油不要命的硬汉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石油大会战时期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铿锵有力地唱出了当年石油人的创业和奉献精神。
1970年,刚满17岁的张富新,伴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歌声进入到了胜利油田参加工作。当时,胜利油田发现整十年。
“我是农村人,是被招工招到油田的,从参加工作起就扎根在一线最艰苦的岗位,从事过钻井工、副班长、班长。”张富新说,“那时候,一线钻井工人们几乎每天吃粗粮,很多时候吃不饱,但大家的拼搏斗志很强。”
张富新说,那时我们天天都在学习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当时我有着坚定的信念,我要照着铁人王进喜的样子干,踏着铁人王进喜和前人石油拓荒者的脚步走。”
“那个时代进入油田,我赶上这个机会,踏踏实实地学业务、打基础、学本领,一心一意为国家石油事业奋斗。”
哪里有困难张富新就往哪去,苦脏累险都不怕,参加工作的当年他就上了光荣榜,这使他争做"铁人"的信念更强了。
有一次,张富新率队打永17重点探井,这口井对探明地下油藏意义重大。张富新亲自当司钻,一干就是7天7夜。
1981年张富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之后,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胜利油田铁人”。当时整个油田流传着一句话:“张富新是个见油不要命的硬汉子”。
那一年,张富新领导的钻井队用老式钻机,夺得了年钻井进尺3万米冠军。
从1970年参加工作到1985年,张富新在一线钻井队工作了十五年。之后,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到了管理岗位,但张富新说,“当时很不情愿离开一线岗位。”
1985年至2008年,张富新担任钻井四公司和渤海钻井总公司分管生产的副经理,这一期间,奔波生产一线,指导现场工作是他的常态。
1986年3月21日,3万多名石油队伍挺进孤东,发起了一场雄伟壮观、声势浩大的夺油大会战。张富新率领7个钻井队,从黄河南野渡到黄河北,奔向孤东油田,近90多公里。张富新不断地对大家说,“这不是在黄河南,这是会战,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7月,会战到了关键时刻,必须在汛期前拿下大油田。会战指挥部决定组织“特别突击队”抢钻垦东6探井,这口井事关全局,如探明地层情况,油田可扩展200多平方公里。
“当时时值雨季,汛期将至,水急浪高,打这口井犹如虎口拔牙,异常危险。我主动请缨,挑选37名党团员组成突击队,拖着一百多吨的设备出发了。”张富新回忆说,“7天7夜,37名突击队员艰苦鏖战,终于高速度地交出了1000多米深的优质井。”
那次会战,他率领的7个钻井队先后交井119口,进尺17万米,创出了20项会战高指标,创造了中国石油发展史上的奇迹,张富新也受到了石油部的表彰。
那次的会战,是中国油田会战史上规模最大、开发建设效益最好的一次会战。自那之后,胜利油田的人称张富新是一个特殊材料制作的人。
1987年,张富新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时被誉为新时期的”铁人”。全身心投入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征程中的张富新,常说“以苦为荣是我人生的航标,我要靠艰苦奋斗挺起钻井人坚实的脊梁。”
接续奉献的石油人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张富新,每当回忆起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油田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时,他就感慨万千。
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60年前,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这片土地上喷涌出华北平原上第一股工业油流。一批批石油拓荒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扎根东营,看着油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60年来,胜利油田人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壮志,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伟大事业中接续奉献力量。
张富新是所有投身于石油事业的人中的一个缩影,油田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国家重视石油事业和油田发展,对我们油田人鼓舞很大。”张富新说,今后油田人会越干越有劲,未来还会出现一个个“新时代铁人”。
如今,张富新仍然时刻关注油田的新闻动态,关心油田的发展。
“我每天都看我们油田的油田报,也看油田的电视新闻,关注当前技术创新时代背景下的油田发展变化。此外,我还看东营市的新闻,现在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在油地联合方面发展的很好。”
回首往事,曾经在钻井勘探战线奋战的岁月,是张富新记忆最深的部分。“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愿离开一线,一想起曾经的工友们和当年的奋斗场景,就很触动。”
“组织需要我,我就奔赴前线,时刻不忘学习”,这是张富新曾经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时刻让他谨记的一句话。如今他的女儿也在胜利油田工作,虽从事一些辅助性服务性工作,但将张富新的这句话作为了职业座右铭。
(以上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本文刊载于《神州》第508期
撰文 | 史 凯
编辑 | 史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