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第二章,生命即关系,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整章以“自卑感”为主线,一开篇就以“为什么讨厌自己?”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就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样,轻松又代入感,下面从积分为度分享:

1、我们为什么会讨厌自己

人为什么讨厌自己?不认可自己,有那么多的烦恼?那是因为我们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或者说我们太过于“关注自己”。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完美”但是要怎么看自己的不完美?是把这种不完美当成自己讨厌自己的借口?或者是用另一种方式方法去看待,也就是自卑感来自主逃避观的臆造。

自卑人人都有,但有的人却拥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给自己找到的“自卑的借口”。

自卑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夸耀不幸。

而战胜这种种的自卑,我们需要“不与任何人竞争,想象大家在同一个不存在纵轴的平面上”摆脱人际关系中带来的烦恼,摆脱不幸。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是:拒绝挑衅,承认错误,退出权利之争。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你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


2、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人究竟为什么会有自卑感呢?

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将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 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

“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例如:“自己之所以始终无法结婚,就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缘故。”

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3、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

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如何弥补?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人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

夸耀不幸: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4、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人生不是竞争, 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那么,对此时的你来说,他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你会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竞争的可怕之处: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但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5、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不,“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

关于权力之争,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6、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而且,这些目标可以通过阿德勒所说的直面“人生课题”来实现。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人际关系有距离和深度。为了强调这一点,阿德勒也曾使用“三大羁绊”这样的表达方式。赋予人生的意义,你将拥有最大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