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为什么说“小善似大恶,大善似无情”?》

非常荣幸点评战友文章,如有点评不到之处,还请战友多包涵。

战友这篇文章标题是《为什么说“小善似大恶,大善似无情”?》其中的关键词不少,小善、大恶、大善、无情,每个词似乎都有自己的分界,但它们又是交叉存在,且让我们看看战友主要阐述了其中交叉的哪些部分。

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这句话是日本大贤稻盛和夫所说。再往前探查,便能看到来自中国先贤的哲学思想。

看一下开篇点题的那句话: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是出自汉赋四大家之一扬雄所写的《法言·修身》,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善和恶混杂在一起的,培养善的方面就会成为善人,培养恶的方面就会成为恶人。这句话说得真妙,而且已经恍惚看到了善恶概念的底层逻辑。

怀着极大的好奇,我接着往下阅读。文章分成两个大的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小善如大恶,意思浅显,有时布施小小的善意如同做了大恶,为何这么说?文中通过两个案例来论证这个观点。一是《吕氏春秋·察微篇》里记载的“子贡赎人”的故事:子贡救了一人却不要奖励,此举导致的恶果是从国外赎回奴隶的行为大幅减少。二是有个人看到蚕蛹破茧太困难,用剪刀帮它破开,结果导致小蝴蝶很快死掉。

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善是有条件,或者有边界的,不明事理、局限在盲目认知上的善,不是真善,反而是作恶。而真正的善,必须考虑事情背后的因果链接,在成全自己的同时,也成全别人。

文章第二大部分,说的是大善有小恶,意思也浅显,第一层是大善未必没有恶,第二层是大善有小恶很正常。为何这么说?这次举例《资治通鉴》所记录“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和曾国藩湘军的例子来论证。最后说到“大善最无情”,举了子路救人得牛的故事,来说明无情的善举可以推动更大的善行。

整篇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很好地从两个方面说了小善与大恶的关系,以及大善与小恶的关系,看完深受启发。

当然,虽然文章举了充分的论据,但也并非说明此论点即代表一种绝对的观点。即在客观世界中,必然会存在更多可能性,比如小善如大恶,但积累多了也会自然成为大善,或者他没有意外引导出恶的后果就是真善;大善有小恶,也可能会无恶或者有大恶。

在各种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生存背景下,即使道德也大多带着各种时代特征和评判者的观点,所以由此延伸的善恶标准更无法绝对化,也大抵不是绝对的观点。

最后,我想借结尾的观点讨论一下何谓善恶。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错成的布”。对待善,我们不必只有一条主线,而是要看到善恶是相互贯通的。善和恶并不是非黑即白,所以需要我们有一双明辨是非、厘清二者的关系的慧眼。这三句话纯粹从善恶并非绝对,可以转换的角度来看,对照现实似乎真的如此,不把一个人的善恶标签化、脸谱化,才能更加凸显其人性和真实。这是第一层的意思。

然则,善恶概念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来看看这句话:大善无迹,当你心中想着行善时,你已经离“作恶”不远了。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善与恶是对立面吗?善的对立面是不善,而非反义词恶,恶其实是不善的一部分,但一个人不善却不能说他就是作恶,这里有区别。二真正的善是什么?前面已经说到,善恶没有绝对标准,不过是意识在现实中的投射,若我们心里对所谓的善有了执念,恶也便越来越清晰,对于恶便有了无明的恐惧。而真正的善,应该是没有任何约束下,生命本身绽放出来的一种慈悲。

正如一位睿智的简友所言,是对所有生命的悲悯和关爱之情,这种善良是没有抱怨和指责存在的,没有对立,没有评价,完全自由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评《为什么说“小善似大恶,大善似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