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李耳的悲戚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层的士听了道,只是去践行它。中层的士听了道,半信半疑。底层的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笑就没资格成为道。所以古人云:简单的道好似很复杂,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很崎岖,高尚的德像深谷,纯洁的白就像乌黑一样,广大的德行好似狭小,刚健的德行像虚弱似的,诚实的德行看上去像背信弃义,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精美的器物不需要制造,最好听的音乐没有声音,浑然天成的东西没有形状,“道”盛大且没有名字。只有“道”才能有好的开始又有好的结束。

老子心中的“道”应该是怎样的?古往今来,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学者,也困扰了老子自己很长时间。“道”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到它,那老子该怎么描述呢?所以老子就说,“道”是很玄妙的,虽然我们看不见它、摸不到它,但是它就在自然之中,就在我们身边。本章进一步描述了“道”的特点。可由于“道”是很玄妙的,描述它很困难,所以老子借古代格言来描述“道”,而且都说明了一件事:大道之所以是大道,就是因为它灵活多变。表面上看好似简单、平坦、纯洁,实则复杂、崎岖、乌黑。大道不是二极对立的,而是无极的,所以它同时拥有正反两面性。大道无时不刻的存在着辩证法。正是因为“道”藏匿于自然之中,辩证思想又无处不在,因此这个宇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所以老子才说“道褒无名”——盛大且没有名字。为什么没有名字呢?这个以后自然会讲到。简单来说,名字不过是一个标签,“道”是无所不包的,如果“道”有名字了,那么它一定会失去名字无法表示的那一部分,“道”也就不是道了。所以《清静经》中说“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人的德行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看上去好似一诺千金,可谁又能保证这人不是虚伪呢?一个人看上去背信弃义,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却舍小节而取大义。因此老子说“圣人宁可像石头一样顽劣,也不愿意像美玉一样尊贵”,就是在教导我们做人要保持最朴素、最单纯的德行,尽管它看上去好像大逆不道。同时老子也在教育我们在审视别人时,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正如老子所说,“高尚的德像深谷,广大的德行好似矮小,刚健的德行好似虚弱”,如何透过深谷看高尚、透过矮小看广大、透过虚弱看刚健,这就是你要修炼的。

正是因为道德过于虚幻,所以不同的人在闻道后会有不同的反应。这里的“士”指的是士大夫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放到今天叫做“社会精英”。高级知识分子闻道后去认真践行,中级知识分子闻道后半信半疑,也就时而履行,时而放纵。低级知识分子听罢哈哈大笑。这个笑肯定就是嘲笑了。其实我们直到今天也无法准确地掌握老子的生平履历,所以我也不知道在他给周王室当图书管理员时有没有给别人传过道,不过就这开篇三句来看,我想他也一定没少给别人推行过自己的这一套思想。所以在对方哈哈大笑之后,老子也笑了,说了一句“你若不笑,那这就不是道了。”老子的笑,或许是苦笑,或许是无奈,亦或许是自嘲,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释然吧。是啊,大道玄妙,古往今来悟道者不过寥寥,又岂是凡人所能参透的?圣人注定孤独。

那么今人对待“道”的态度,和古人相比有什么改变吗?

古代尚且没有科学的入侵,充其量就是无知、鼠目寸光;可是到了现代,国民的思想早已被西方渗透成筛子了,就连教育也深受其害。翻开学生课本,古人的智慧又剩几何?正如上面四位所示,看了点科普视频就自认为懂科学了,就开始对中国本土的东西大放厥词了,可是你对“道”连一个模糊的认知都没有就敢说这些。看看这四个人吧,有要求拿“道”解释电脑的、有拿“道”找对象的、有把这个问题当小说看的,还有喜欢西方二极管思维那种直肠子风格的,只增笑耳!古人的“下士闻道,大笑之”,是低级知识分子对大道的嘲笑,可是现代人呢?现代人依然瞧不起大道,可由于其理由过于幼稚可笑,反倒遭到了别人的嘲笑,连古人都比不上,何其悲哀!

《老子》成书,是由于函谷关边检工作人员尹喜再三恳求老子而来,而老子之所以会出现在函谷关,就是因为老子对人世失望透顶,遂欲隐居。“不笑不足以为道”,既是说给“下士”听的,也是给他自己听的,我想更是说给我听的。

究道愈深,则人世之恶愈甚。几乎所人都认为现代就是比古代好,就是比古代有进步,可是精神思想层面你们考虑过没有?中国所有的科技都是舶来品,国人的思想也都被殖民得七七八八了,我实在搞不懂你们哪来的底气要讲好中国故事。今不如古,此乃一证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四十章·李耳的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