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前言

      偶然间再读《呐喊》自序,完全和上学时所读,完全不同;那时注重故事的有趣,语言的修辞,今天读来却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世俗情态,感触颇深。

      作者从做梦开始,叙述了自己成长的经历。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只有经历过世态炎凉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无奈和人性的残酷,细致想来,今天何尚不是如此。十年寒苦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不是正是说的这些吗?

  当读到“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也许正是先生面对社会的黑暗,面对生活的苦难,所得出的经验吧。这种说法,今天依然使然。

  因此,先生才有了“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此比喻吧;人一旦思念某件事情,就会茶饭不思,心心念念;迷思方向,丧失判断。如同毒蛇缠身,沉迷其中,无以自拔。鲁迅先生大概是因为亲生经历过这些,才能写出如此切肤之感吧!

  我想先生无数个夜里,都是在痛苦中渡过。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也许我们凡人会沉默痛苦,逃避痛苦,因为人在痛苦之中不能排解时,就只能借助,外界的方法来麻痹自己的精神。(今天看来,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找不到排解方法,就会酗酒,抽烟,逃避;沉醉于虚幻世界,沉迷于游戏之中;便是如此了。)但是先生的方法是积极的,是处处寻找出路的。他在现实中,找不到解决办法,便在古籍中去寻找,在历史的经验中去寻找!

      “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后来激起先生写作的原因就是金心异的一段谈话了。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此后先生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写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的写了一些文章,大约有十多篇,都是记述自己从童年到中年的成长经历。然后在陈独秀的提议下,汇编成册,命名为《呐喊》。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今天再次读来这些文章,真的有不一样的感触;如《药》里的瑜儿坟头的花环;《明天》里单四嫂子的梦;能感受到的是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吧,但是生活的残酷和黑暗,也不得不让作者,放弃希望,直面惨淡的人生。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那不过是寂寞悲哀后的几声吶喊,也许无法唤醒沉睡的巨龙,但也希望能惊醒几个少数的猛士,能延续在这寂寞的夜里奔驰。

时势造就人才,时势也创造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呐喊》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