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死在风口下“跟风者”,正在告别2018

贫道三疯,每日三疯,但疯言疯语的背后,未必不是“真相”。在大家把注意力都聚焦到互联网知名创业者如戴威等人的沉浮时,三疯却想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创业小人物身上。


一 三哥累了

三哥决定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回老家,他累了。

“再也不出来了,贼累。”一年的时间中,过去永远精力充沛的三哥在微信对话里显得很颓废,从他最近的朋友圈可以看得出,各种疲劳和焦虑。

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他永远看起来布满血丝的眼睛,熬夜的程序员标配。

贫道从不知道三哥的真实姓名,只是多年前在游戏圈里认识他。他当时是一个游戏架构师,总喜欢神叨叨的在群里分享着他的脑洞。而在2018年年初,他决定创业了,目标锁定在区块链。

二 持续跟风者

没有程序员写不好的代码,三哥带着这个座右铭杀入到区块链中。

我知道,他是受到了游戏圈的一位前辈大佬的影响,人家都转战区块链并成为了巅峰人物,三哥为什么还守着手游这个越来越浮躁的地盘,继续打拼。

其实三哥之前也“创业”过,或者说,按照他的揶揄,是一个持续跟风者,只不过,当时都是用业余时间去完成的。

手游刚兴起的时候,他高仿了一款PC端的三消游戏杀了进去,一开始在付费手游上赚了点钱。可等到大佬们都进来了,也就没机会了。

他还模仿爆款《围住神经猫》,做过一大堆H5小游戏;甚至在2018年1月,他还被张小龙“感召”,想要在游戏小程序上大展拳脚,可很快他就发现这条路很难。

不过,每一次跟风“创业”,他都还是小赚了一点。靠这个,他很不屑于我这个产业时评人挂在嘴边的“跟风者必死”的言论。


三 逃离游戏圈

三哥是在狗年春节后,向自己服务了5年的游戏公司交的辞职信,这在之后的半年里,成为了他洋洋得意的又一个“资本”。

幸亏早一步出来了,游戏寒冬啊,都不审批游戏了,没啥奔头了。三哥很欣赏自己的“远见”:有技术的,做游戏就是个设计者,别人都在做营销、买量,动不动开局一条鲲,其实游戏还是个盗版传奇,吃老本呢。不如去做区块链,那东西,有技术含量,不是傻傻挖矿就能成的。

在此之前,其实三哥早就在挖矿了,不过是偷偷用公司的服务器折腾,小赚了一笔,这才决定拉上一伙相熟的程序员,自己搞“矿场”,自己做算法去淘金。

四 到农村刷墙去

开始的路一帆风顺,就和三哥早前的各种跟风一样,可到了暑期,风向变了,区块链开始暴雷。后来的故事也就没啥看头了,三哥把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全砸进了矿机里,结果只能按废铁论斤处理。

还有和他一起想C位出道的程序猿小伙伴们,都亏掉了自己微薄的“身家”。

风口上掉下来的都是猪肉,在201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三哥的签名改成了这样。“再也不创业了,再也不跟风了。”三哥说:回老家休息,去农村给电商刷墙去。

得!从这话里,他过完年后,看来是想去农村电商的风口上扑腾,贼心不死。不过,这才是三哥。


五 内容创业换个姿势

比起三哥,烙凯就幸运的多。他不是个持续跟风者,而是个正经的内容创业者。

不洗稿、做深度、重垂直。烙凯在2018年春天拉了个工作室,打出来的口号是做短视频里的吴晓波。

烙凯过去就是个自由撰稿人,给杂志写专栏,只是不赚钱。2018年开始,烙凯发现杂志约稿越来越少,“现在没人看报纸和杂志了。把期刊的稿子发在网上,也分发不起来。”烙凯分析道:毕竟过于严谨的文风,根本拼不过那些胡拼乱凑的自媒体,我要三天写个深度,阅读量三五十;他们半小时拼个千字文,弄上个‘原因扎心了’、‘苹果吓坏了’,就能10万+,玩不过啊。

六 抖不起来的声音

烙凯的解决办法是跨界,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让他有相当不错的视频编辑能力,喊上几个相熟的自由撰稿人,就可以进军短视频。

做什么?烙凯的想法也很清奇,长篇评论不搞了,精致成15秒点评,句句扎心。“语录体的短视频,点评财经和产经。”烙凯说干就干,入驻的目标锁定在了抖音。

可问题是,抖音最好的入驻时期应该是2018年1月的前后。

烙凯有些懊悔入驻的晚了,流量分割的很厉害,好一点的网红都已经被孵化了,而且对于财经点评,似乎没人看。“还是有趣的东西更吸引眼球。”烙凯发现抖音不是他的命中之地,开始准备撤离。


七 写不下去了

撤退到内容分发平台,做内容号,烙凯自诩为快速迭代和试错,起初效果很不错。几个自由撰稿人模仿了一些洗稿号的标题风格和有点搞怪的文字模式,很快拿下了好几个10万+,还得到了分发平台的扶持。

一切都在上轨道,烙凯变得信心满满。财经快评加上团队的专业水平,很容易达成突围。而短平快和精准独到的解说,自然也能吸引到粉丝的黏性。

可很快,这个套路做不下去了。不是烙凯们的文字有问题,而是平台上要求财经和健康领域的自媒体必须有资质,可团队里哪有这种资质,尽管都是资深的撰稿人,可依然是散户,没有任何传统媒体的挂靠,也就是没有记者证;更加不具备证券、理财或会计师的资格。

怎么破,烙凯想了个辙,向一些传统行业,在自己没有资质的情况下,找有资质的熟人,用他们的证来达成资质证明。


八 操心亿万财经的低薪人

资质的问题解决了,可洗稿的人又来了。“他们没资质的,就打擦边球。把我们的稿子复制过去,改的莫名其妙,却能过审。”烙凯说:还有些,估计和我们的做法一样,搞成了资质,然后大量拼稿子,我们不愿意危言耸听、靠良心说话,可那有“阴谋论”有市场啊。

正规军干不过杂牌军,烙凯决定继续支撑下去,“金子总会发光,团队赚的不多,差不多和给期刊撰稿的收入相似,在没有期刊约稿的当下,也是一种维持,不然人就散了。”烙凯的话语里明显底气不足,团队的人也都逐步从专职都转成了兼职,一边到各种企业里打工,一边利用碎片时间来写稿。

烙凯则依然专职,每天负责打理申请的账号,发稿、维持、选题、分题……创业艰难,跟不上风,哪怕你对财经认知深刻。烙凯调侃道:月收入三五千的人,每天为上亿的财经事件操心,也是一种讽刺。

九 跟风的小创业者

还有许多跟随着风口的小创业者们,在2018年的各种风口上打拼,比如想要做人工智能绘画的建筑师、想做独立游戏却发现对手都是工作室的程序猿、试图转型共享超市蹭热度的小商超老板……

只不过,风口从来不属于跟风者,甚至不一定属于那些在风口起风前,就已经起飞的先行者。只不过,跟风者中的小创业者,往往是创业鄙视链里最末端的那个存在。

还好,2018年就要过去,而许多跟风的小创业者们,或许在2019年,会继续“兼职”下去。毕竟,他们大多心里明白“创业艰难百战多”,所以没资本、也没胆量全情投入,而是偷偷在的做着本职的时候,顺便“跟个风”。

或许,结局从一开始的选择里,就注定了。2019年,或许他们中会有人在新的跟风中成功起飞,就和中奖一样。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死在风口下“跟风者”,正在告别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