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那知世事艰”?读了几年书,很以为每个人都该 “视金钱如粪土”,人人都应该“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学时,偶然在书上读到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知道这是一首求仕的诗。对孟浩然很不以为然。
到我工作了当了老师,拿过点名册,“李浩然”,“张浩然”,“刘浩然”,哇。“浩然”二字真是流行。
“浩然”二字应当是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来的。但是孟浩然直接带火了这两个字在名字中流行,真是大IP。
年岁渐长,我被世事磋磨,年少时的棱角被一一磨平,就想起孟浩然来。
孟浩然是四十岁才去长安求仕的。在这之前,他基本隐居在家乡襄阳,所写的诗作冲淡空灵,细腻真挚,多表现隐居生活的悠闲适意。
他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所写的诗作流传甚广,年少时才名已盛。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年辈较早,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赞赏和倾慕。
《春晓》即是孟浩然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时的作品之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便是三岁孩童也会背的。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般都讲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娇艳的花儿被风雨吹落,好似美丽的生命被死神摧残。这首诗中还隐藏着诗人对死亡的理解。
生命脆弱,一场不期而至的风雨,就可以引得无数生命纷纷消逝。而逃过一劫的幸存者,所能做的也不过是轻轻一叹。
这轻轻一叹却渐渐搅乱了他“求隐”的心。
“四十岁了,我的一生就这样过了么?生命已经流过至少一半,回首往事,我做了什么能让我安心死去的事了吗?年幼的时候也是接受的儒家教诲,我竟没有建立什么功业,就这样去了么?”
是什么引得诗人竟不能笃定地“求隐”,而要在四十岁才去长安求仕,已经没有确切答案。但是以己心度之,生命过了一半,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好像要“落空”,这是非常可怕的。
朱自清也感慨:“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于是他转变了生活状态,来到了长安。参加考试,四处干谒。
但是,孟浩然的求仕之路分外艰难。我们都知道,直到五十一岁,病死在家乡,他都还只是一介布衣。
这期间的各种艰难我可以想象,这期间的迷茫无着甚至使我心酸。有兴趣的朋友网上搜索广为流传的他和韩朝宗,他和王维的故事就知道了,我不再转述。
在辗转求仕的旅途中,他写了让年轻时的我颇不以为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后来,还写了让现在的我震撼无比的《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辗转了这许久,真想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去,可是“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求仕这么久,四处奔波,处处碰壁,我不能当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而事情一旦发生,生命就已经是另一番状态了。回去?怎么回去?回去的路早已迷失。
不回去,就往前走。可是现实生活满目疮痍,好似铁桶一般,把我牢牢困死了。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我的眼泪已经流尽了,目光所及之处,只有一叶孤帆。就连这一叶孤帆,竟然都远在天际。
回无可回,去无可去,不然,找人问问吧?可惜“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哪里可问,连渡口都找不着了。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我是真的“欲济无舟楫”了。
至此,孟浩然“仕隐两失”,“求隐”已然失了本心,求仕四处遍寻无门。
每次想到这儿,我的心都好似有千斤重。这样一个“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竟被我这样的无知妇女随意置评?
除了对孟浩然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我也不免时时追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