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 廖金英: 学术论文不可缺少核心观点与论证框架

作者: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廖金英,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3期

所评论文题目:融媒体大数据背景下有声读物的现状原文摘要:我国网民大量增长,其中手机网民增长最快。手机已融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手机网络的有声读物APP和有声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日常收听的习惯。融媒体大数据背景下,有声读物分类清晰,可以智能推送,实现了个性化便携。有声读物繁荣的原因是本我的渴望在科技的支持下实现了听觉的延伸,而且我国手机网络用户的增长为其提供了原始基数。有声读物现在也存在着版权、内容和艺术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影视评价“IMDB”评分和“奥斯卡”评奖来建立有声读物的评价体系。在未来,我们可能听到由电子智能播讲的由人工智能编写文本的有声读物。

关键词:手机网络;有声读物;融媒体;大数据

一、融媒体大数据背景

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我国2016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我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

手机网民的增长促成了我们媒介的革新,“融媒体”一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这种新兴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改变着人们的传播行为。比如,对比教皇本尼迪克十六世和教皇弗朗西斯一世的登基见面典礼,我们就可以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即便是在天主教徒们心中如此神圣的时刻,手机对他们的影响。

二、有声读物的繁荣

手机移动电台APP和微信有声公众号是这种新的收听模式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在这种新的播出平台的内容中,有声读物是很大的一类。

(一)有声读物APP

(二)有声读物公众号

三、融媒体大数据下有声读物的特点

(一)分类明显

(二)智能推送

(三)个性便携

四、原因——市场的需求

(一)本我的渴望,身体的延伸

(二)智能手机用户的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五、存在问题

(一)版权

毋庸置疑,在知识产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有声读物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版权问题……

(二)内容

有声读物的文字内容参差不齐也是影响其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艺术性

有声读物的艺术性也存在很多问题。

六、评价体系

我们可以先借鉴影视行业的评分体系,摸着石头过河,尝试着建立我们的“有声读物评价体系”。

(一)影视网站评分模式

(二)奥斯卡模式

七、未来展望

力丹事后再分析:

现在看当时的评语,先向作者道歉,应该有话好好说,不该这样尖刻。这篇文章如果给完全不了解这个领域的人讲一讲,可能会有读者。但现在是在写学术论文,是给本领域的研究者看的,对于研究者或这方面的玩家来说,这样谈论社交媒体的有声读物,就什么都不是了,没有任何给人以启示的思想观点,全部是学科内常识和根据生活经验推导出来的东西。所以,我想根据看到的写作中的问题,依次再说几句写论文要注意的事项:

1.标题中以“什么的现状”“什么的呈现”“什么的特色”等为主导词的,不用看内容,就可以判断这篇文章不是学术研究论文,而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陈述。陈述有时候是需要的,例如某个时间点上有的刊物需要这样的文章,通常请这方面的大家出面讲一讲。即使是大家,也知道这样的文章不是学术论文。如果作者是学科内的晚辈,除非有人约请,一般不要写这样的文章,因为你的学术积淀还没有到达可以纵观全局讲点什么的层次。

具体到现在“融媒体大数据背景下有声读物”这样具体的内容,属于上亿人在玩的东西,除非作者是这方面极为在行的玩家且还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否则不要写,因为你说出的内容人人都知道,给谁看呢?目前这篇文章的问题就在这里。

2.论文研究的环境背景如果是当前,一般不要写在标题上。只要把你研究的核心观点说出来(现在的文章没有核心观点,什么都谈到了,但没有新意),学科内的读者自然知道它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现在此文的标题,关于环境背景的强调是多此一举,因为人人都知道有声读物自然是互联网传播环境的产物。

3.关于论据,不能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来论证。做学术论文是很严肃的事情,必须查到学术原著,关键的地方引用译本都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的翻译水平普遍不高。此文一开始就引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属于面上的一般材料,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东西,而且宏观的数字也不能说明所要论证的问题。现在很多本学科的硕士论文,甚至博士论文在谈互联网形势时,大多引用这个报告,我建议原则上要制止、减分,这说明作者们没有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还有不要引证教材。教材是普及读物。某一科学的理论,其原著大多是很厚重的,作者耗尽精力才能得出某个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往往得有很多附加条件才能成立。教材只能一般地介绍,一个原理几行字半页纸,是不能作为某科学原理的权威表达的。现在此文关于“融媒体”的解释来自网络搜索引擎,其实融媒体、全媒体等都是非研究者随意说的,并没有科学内涵。学术研究不能以大众话语作为研究的概念。现在把“融媒体”与大数据连贯起来变成“融媒体大数据”下的,这个词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学术论文说话不能这样随意。

4.关于论证。学术论证的目的是揭示一般人想不到或没有细想过的问题,给人以启示。引用学科的原理,不能只是引用几页教材介绍这种理论,而是要将原理融入论证之中,甚至看不出来是在运用某一理论,但这一理论却贯穿在整个论证过程中。

此文所谈的内容,都是人们想得到,甚至是随时感觉到的,例如分类明显、智能推送、个性便携、用户增长、内容和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版权问题等。有声读物发展的原因之一“本我”的需要,似乎是唯一需要学术论证的,但看到的只是弗洛伊德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介绍文字。最后谈到评价体系,没有任何学术分析,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两种。最后再展望一下(学术展望需要严谨的论证),文章结束。学术论证不该是这个样子。

力丹当时点评:

一看标题“××现状”就是一种叙述,学术论文必须要有所要论证的核心学术概念、观点。只有叙述,没有论证,这是现在中国论文的最大“特色”,说明相当多的文章不是论文。看内容,就是介绍了两种可以移动的听的有声APP 和微信公众号,然后是“特点”。几亿人玩的东西你给人家谈其特点,谁听?

“(一)、分类明显”,这是怎么使用序号的?凡是带括号和圈的序号,已经与后面分割了,不能再有顿号。连“分类明显”也叫“特点”,这能是学术研究吗?

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是人的渴望,二是智能手机增长带动,这样的“分析”太水了。

最后说到评价体系,没有任何论证,就是我认为……,学术论文的每一个自己的论点和研究方法都必须给出合理性的大量论据,现在什么论据都没有。

文章整体不是论证一个问题的框架,摆摆情况都说得极浅。

“融媒体”的概念本身也是糊涂的,没有科学内涵。文章里关于这个概念的解释等于没有解释:“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廖金英副教授评语:

1.文章的研究选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文章结构如下:融媒体大数据背景、有声读物的繁荣、有声读物的特点、得以发展的原因——市场的需求、存在问题、评价体系、未来展望。一篇9000字的学术论文做成了一部教材的框架。没有问题只有资料。

2.关键概念需要明确

什么是融媒体?什么是融媒体大数据?什么是融媒体大数据背景?文章中有一段说:“‘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取自百度)这种新兴媒体……”融媒体是一种并列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

3.一些论断需要论证如“基于手机网络的有声读物APP 和有声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日常收听的习惯”,需要有数据支持证明,现在这是一个习惯了吗?“有的学者表示,传统的报纸在城镇中其实已经没有传播信息的功能了,具备更多的是他们的广告和象征意义。”报纸更多是精英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的普通民众并不看报纸,连电视也不看,而口头的人际传播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广告信息更不通过报纸获取,街头广告和实际的促销活动才是城镇的表现方式。似乎没有生活经验的闭门思考,拿来就用。

“仅从这些有声读物的播放收听次数我们也可以看到,相比于以前的‘收音机时代’和‘电视书场时代’或者‘电视读书时代’,今天的有声读物的‘APP 时代’使有声读物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可以比较一下单田芳的评书在广播时代的播放情况吗?怎么就“空前繁荣”了?

再如“2014年,微信发起了‘为盲胞读书’公益活动。……在活动发起的第二周,阅读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公众号粉丝突破了50万,并且收到了160万条语音捐献。可见有声读物的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这一句,就难以理解。稍微了解一下1956年开播至今未停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广播这一档节目,听说过郑渊洁童话的,也不能轻易说一个公益活动的影响就“前所未有的巨大”了。

4.不要随意套用术语不加分析文章在分析“原因——市场的需求(一)本我的渴望,身体的延伸”时,抄录几点理论要点就结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力丹 廖金英: 学术论文不可缺少核心观点与论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