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我成长是有诀窍的
编 撰:和优小生
时 间:2030-11-11
家长和教师,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难题,就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觉自愿自主地发展自己。《自驱型成长》或许可以为有此困顿的人们答疑解惑。该书的核心观念是:“你是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两位美国作者,一位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另一位是启发式教育的专家,他们在书中引经据典,讲述了促进孩子自驱型成长必须要转变的观念和采取的策略。
一、建立“压力-控制感”导向的思维模式
为了高效完成某项工作,最常听到的管理术语就有“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等等,很多家长和教师也常将这种“目标-结果”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措施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以为只要给孩子确定好了起点和终点,并把奔跑的跑道上障碍清理干净,孩子就可以一马当先地向既定的目标奔去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很少关注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没有意识到学习归根结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被反复证明是无效的,家长和教师为此也常有挫败感。
在人的大脑中,有三个部分与学习和决策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分别是前额皮质、杏仁核和海马体。前额皮质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发展出语言,发展出逻辑,发展出推理能力的部分。通常情况下,人们所做的各种决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等,都是前额皮质来完成的,它是冷静的、理智的领航员。但前额皮质有一个缺点,一旦压力过大就会“掉线”,也就是说不在担负决策的重任了。生气的时候经常“气的说不出话来”,就是前额皮质“掉线”的结果。当前额皮质“掉线”后,接替它工作的是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脑中与情绪直接相关的部分,人的很多情绪波动、易怒易冲动的行为,都与杏仁核对大脑的掌控有关。
如果压力始终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它的浓度在人体内慢慢上升,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高浓度的皮质醇产生后往往会在人体内保留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消解的过程比较缓慢,当人持续存在压力,并且不断有新的压力产生时,这些高浓度的皮质醇不仅无法消解,还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它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这就是学生在持久压力下,产生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的原因所在。
要让前额皮层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关键是要让孩子对他的生活和学习有控制感。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能够自主地做决策,能有选择权,能够自主地安排如何去做,并决定做到怎样的程度,他的前额皮质就会发展的很好,也更容易表现出冷静、理智、成熟等特征来。最近一段时间,孩子做出各种极端行为的案例频频出现,大都不能归结于孩子一时的冲动,与孩子长期自我控制力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压力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要在大众面前做一个演讲、或表演一个节目,心中既兴奋又紧张,这种情绪所产生的压力就是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一般指孩子需要面对自己控制之外的情况,比如爸妈吵架,在学校里被别人欺负等。虽然孩子很难自己应对,但如果有成年人在旁边支持和帮助的话,这种压力反而可以帮助孩子变得坚强。毒性压力指的是孩子遇到了严重的侵害事件,或在没有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长时间地承受压力。
看来,家长和教师真的需要改变“目标-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将注意力从关注目标、关注结果转向关注孩子,关注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重新构建“压力-控制感”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不仅要依赖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家长和教师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支持,让孩子多一些正向压力,偶尔经受一些可承受压力,尽力避免或消解毒性压力,帮助孩子提升对学习和生活的控制感。
二、控制感是压力的解药
前面提到,前额皮质在组织规划、判断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它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人的冲动、非理性的行为也会少很多。但前额皮质并不是人一出生就自然定型的,它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起来。儿童的大脑在12~18岁期间比在其他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发育得更家高效,青春期的大脑已经在构成重要的新的神经通路和神经连接,但这个时期前额皮层的发育仍在进行之中,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身心发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叠加,更容易冲动,与前额皮质的发育还不够成熟是有直接关系的。前额皮质的决策判断功能直到孩子25岁左右才会最终发展成熟,而情绪控制功能成熟得更晚,大约需要到32岁。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压力应激系统被长期激活,在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前额皮质的发育也会受到波及,很难发展到它应有的程度。
在以“目标-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中,家长和教师所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努力;而在以“压力-控制感”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中,家长和教师所关注的,是孩子在面对具体情境时所做出的选择。给孩子自己做出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孩子获得控制感。我有一个朋友,外出的时候坚决不坐飞机,哪怕路途遥远需要在车上颠簸很久。他其实就是在寻求一种控制感。尽管飞机是更加安全的交通工具,但对他来说那种飘在空中的感觉让他非常不踏实,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只有在自己开车或者乘坐地面交通工具时,那种自己驾驶或者行走在地面上的感觉,才会让自己更放心。这不是个案,而是人的普遍现象,在能够自我掌控的环境中,自己才能更加安心,更少焦虑和压力。控制感是压力的解药,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孩子选择并非放任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孩子的前额皮质成熟的过程比较漫长,家长和教师要发挥好陪伴的作用,就像驾驶培训学校的陪驾教练那样,给孩子创设自我驾驭学习和生活的时空,但又帮着他紧盯前进的方向,在发现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加以提醒,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帮助孩子踩刹车。这其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还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是在孩子有能力做出选择和决策事情上,不要总是指手画脚,要充分放权给孩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加以练习,积累经验。比如说,每天早上起床后穿什么衣服,放学回家之后是先玩耍一会还是写完作业再玩耍等,孩子的一些想法可能与家长、教师等的想法不完全一致,但孩子做出的选择也无碍于他的健康成长,那就应该把这些选择的机会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感受自己的控制感。
二是在孩子面对可能带来一定程度后果的抉择时,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的机会,让他品尝因为选择不当必须要承受的后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和所得到的结果之间是一个闭环,如果选择不当,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反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有了切身体会。
三是帮助孩子排除掉那些他们无力承担后果的事情。有很多事情,由于孩子的思维不够周全、经历不够丰富、能力存在局限,是无法做好的,因此而造成的后果也是无法承担的。当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和教师不要一口否定,要将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得失等条分缕析地和孩子进行讨论,让他意识到如果坚持着要去做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做出选择和决定。
让孩子获得控制感,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控制自己,无论孩子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要首先把控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提供最为适切的帮助。一旦孩子做出了选择,就要全力以赴地支持他。
三、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家长和教师的思维模式转变了,给孩子提供帮助和指导的策略也明确了,孩子是否就能茁壮健康地成长了呢,未必。这其中还少一个关键的要素,即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有强烈的内驱力,他才能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类问题,积极主动地找寻破解问题的良方,在挑战自我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涉及三位重要的内在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满足归属需求。
自主需求,就是在面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挑战的时候,自己能够做出选择,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有控制感。给孩子自己说话算数、自己可以决定如何去做一件事情的权利,就是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选择,所付出的努力也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驱使,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和夸奖。把“让孩子自己做主”这件事做好了,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也就没有问题了。
胜任需求,是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给孩子树立的一种胜任挑战的信心。孩子可能一时半会还不具备把这件事情做好的能力,但家长和教师所给予的信任,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能将事情做好的感觉,这会给孩子很大的激励,让他一次次地尝试。而在孩子每前进一步,获得一些进展的时候,家长和教师的及时鼓励,所表达的对他努力的认可,都会提振它的胜任感,让他坚持不懈,继续前行。
归属需求,是让孩子在一个集体中有被关注、被认可的感觉。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以及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爱和支持;在学校和班级里,孩子能够切实体会到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以及整个校园所创设的安全无忧的氛围;在社会上行走的过程中,他也会有一种主人翁的感受,真切感受到整个社会对每个成员的关心和爱护。
上述三种需求协作并进、相辅相成,共同激发着孩子的内在动机,让他在自我驱动下健康成长。如果太过强调其中的一种需求,就会忽视对其他两种需求的呵护,从而阻滞孩子内驱力量的发挥。举个例子来说,家长在很多方面和孩子之间都好商量,但就是在一件事情上坚决不让步,那就是逼着孩子去学习某种技能,比如说弹钢琴、拉小提琴、吹笛子、学画画等等,家长认为学习这种技能的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孩子才能将这种毅力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并有所作为。这实际上就是过于强调胜任需求,而对自我需求和归属需求的忽视。
要让孩子实现自驱式的成长,内在动力的激发至关重要。
感谢阅读本文,优悦小生将将为您奉上更多、更精彩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