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诸王时,项羽亦有权衡考量。
既已废约,断不可令刘邦为关中之王,且其大有跃居诸侯之上威势,为防日后隐患,不可使其占据关塞要地。初时,封其为巴蜀之王。
刘邦甚为恼火,因言曰:“欺人太甚!关中要地不王也罢,奈何以此等鄙陋之地羞辱于某?”
越思越恼,刘邦愤然曰:“吾定要与那项籍小儿一较高下,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说着,拔剑就要出帐。
萧何、张良连忙上前劝阻。
张良进言曰:“将军少安毋躁,此事亦非盖棺论定,某思之仍有回旋余地。”
刘邦怅然曰:“项籍小儿忌惮防范若此,子房有何良策破解?”
张良答曰:“项羽惯有妇人之仁,且其意不坚,如遣说客近前进言,则此局可破!”
刘邦问曰:“但不知谁人可做说客?”
张良反问道:“将军岂忘鸿门之局乎?”
刘邦恍然大悟:“吾气急攻心,一时竟忘姻亲旧故,子房所言甚是,项伯乃是项羽亲长,出面斡旋即可。”
遂备足金银财宝,张良私馈项伯,曰:“霸王愿共享天下,此乃诸侯之幸、将士之幸!不日吾等即各赴封地,今沛公特备薄礼以谢兄长。”
项伯欣然受礼,因问曰:“近日安好否?”
张良趁机曰:“霸王封沛公巴蜀之地,沛公近日为此忧思烦闷!”
项伯讶异,忙问曰:“此话怎讲?”
张良进言:“巴蜀之地偏远、贫弱,沛公不欲居于此处,兄长可否于大王近前多加美言,将汉中之地一并封于沛公。”
项伯应允。
次日,言于项羽曰:“沛公劳苦功高,乃社稷之臣也!虽已废除义帝之约,宜应厚待沛公。”
项羽曰:“愿闻叔父详言。”
项伯曰:“大王曾言以战功赏封地,沛公历千难万阻西进攻秦,一马当先进入关中,赫赫战功谁人不知,而巴蜀闭塞狭小,怎可与奇功者匹配?不若将汉中之地一并封于沛公,亦可堵住悠悠众口!”
项羽思其言之有理,遂应允,改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汉中之地。
刘邦虽心有所慰,然仍因错失关中而不快。
萧何劝言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霸王心胸狭窄、暴躁易怒,防范沛公之心颇重,侍其左右邻地反有性命之忧。今封偏隅之地,则可远离霸王,保全我军实力,又宜暗中选才纳贤、招兵买马,发展壮大指日可待,日后可伺机夺取三秦,重返关中之地。”
刘邦闻之,心有释然,终日和颜悦色,佯装与各诸侯相谈甚欢、其乐融融。
项羽观刘邦之举,并无忌恨恼怒之色,亦觉畅然,对其好感倍增,且生愧疚之意,竟欲补偿刘邦一二。
一日,项羽言于刘邦曰:“沛公即日远卦封地,汝所部仅有十万之众,不足以统辖蜀汉之地,吾欲划拨三万精兵,以充汉中实力,汝以为如何?”
刘邦大喜曰:“谢霸王体恤相助。”
项羽遂选精兵三万,赠予沛公,仍怜其麾下将领、士卒不足,因传令三军曰:“今汉王欲赴蜀汉,如有愿随汉王者,皆可一同前往!”
此令一出,韩信大喜。
彼时,韩信在楚军任郎中一职,官位卑微,多番献计均不被项羽采纳,大有怀才不遇之感,又闻沛公颇善任贤用能,遂向项羽辞别。
项羽不以为然,军中谋士、参将甚多,是走是留均不忧虑,亦嘱韩信多为沛公效力。
由是,韩信投奔了沛公。军中将领、士兵追随沛公者五六万人。
即日,刘邦率军赴封地就职。
张良送行至褒中,临别前建议:“汉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一断霸王伐汉之路,二示汉王安养封地之心。”
刘邦采纳张良建议,烧毁栈道。
项羽闻之,认为其无意再东归,防汉之心彻底放下。
殊不知,刘邦此去,恰如猛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