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高考”——科举

6月8日,如果没有今年的意外,应该是高考学子们提交三年拼搏换来的答卷的日子。

尽管今年的高考延期,但是在距离高考三十天倒计时的时候,还是要祝福高三学子:高考加油!金榜题名!

说起高考,就自然联想到古代朝廷选取人才的方式——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唐朝科举方便通常在二月。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第一名称为状元。(宋以后,第二、三名分别被称为榜眼、探花。)

这也是我们现在祝福别人高考时说的“登科及第”“金榜题名”的由来。

就如现在的考试之后一般,古代科举之后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自然也因此诞生了许多诗词。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应当是下面第一首,孟郊的《登科后》。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

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飞扬,兴致高涨。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背景:

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经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立即作了此首诗表达难以自抑的激动心情。

赏析: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唐·杜牧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背景:

唐太宗太和二年(828年),杜牧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就在这一年中了第五名进士,当时他才26岁。唐代科举制度,及第的进士还要到吏部参加另一次考试——关试,录取后才能得到官职,因此杜牧中进士后立即赴长安准备关试,这时他写了这首七言绝句。

赏析: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大和二年这次考进士在东都洛阳举行,一共录取了三十三人,所以首句说“东都放榜”,次句说“三十三人”。唐代考进士在正月,二月放榜,洛阳花还未开,所以“放榜未花开”。考中的人按惯例要骑马游行,以示荣耀,所以三十三人都“走马回”。“走马回”,就是孟郊《登科后》诗中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意思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人关来。”“秦地少年”指的就是题目中的“长安故人”。“关”和“春色”此处都有双关意。“关”既指潼关,也指关试。潼关是从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进士及第后称为“新及第进士”,还要到长安吏部去应关试,通过后才能做官,雁塔题名、曲江宴等也都要在关试之后。杜牧要到长安去应关试,因此“关”便双关潼关与关试。通过关试,登记人选,谓之春关。“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人关来。”意思是嘱咐朋友们多准备酒,因为他已经要经潼关到长安,马上就能通过关试,带来无尽春色了。这是志在必得,让朋友们提前准备为他庆祝的意思。

考试毕登铨楼

宋·梅尧臣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嘉祐二年(1057)春。诗人时任进士考试的试官,诗人做考官几天忙碌后,登上阙楼欣赏春天美景,心情不免愉悦,故作此篇。

赏析:

一、二句是写诗人试后登楼所见。“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诗人登上开封府内的考选楼,只见春云浓淡,不一变幻,然“浓妆淡抹总相宜”,更兼日曜微光,以至日光和谐,衬作宫殿的背景,使“双阙重门耸建章”有广袤的空间背景。从外观到内景,写得凝重,而又背景浑厚。一、二两句,不无“大宋威武,天下太平”之意。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楼后内心所感。“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不上宫殿中的铨楼没几天,只见满城无数柳梢黄,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登此铨楼,诗人若有所思。科举考试,至宋臻于极盛,朝廷有“选举法’’,诗人身为朝臣,亲自与事,登临考楼,得无思乎?“无算”一词,却于全句通俗中见古雅。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诗词中的“高考”——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