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只为源头活水

数学的教学目的性是非常强的,而语文呢,可以教的东西太多,又没有硬性的指向,往往迷失了。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从数学的课堂当中学到什么?

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数学的每一个单元要达到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每道例题的训练点是明确的。语文呢?教材只是一份素材,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这堂课要通过什么学习?达到什么目的?每一篇课文适合的训练点在哪里?是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一定要书写、朗读,说话训练?所有的东西都要交40分钟的课堂是不允许的。而且不同的课文要教的点也是不一样的。 

以这一周上的《我是一只小虫子》为例,这是一篇自述性的散文。在小学二年级里学习这样的散文要教给孩子什么?识字写字是肯定要教的,这篇课文的生字比较多,学生对昆虫不是很了解。在第一堂课里教学生认识昆虫,随文识字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认识昆虫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学习生字接受起来会更容易。

扫除了生字障碍,剩下的还能教什么?这篇课文很美,让学生读出趣味来可以教,让学生通过文本进行合理的想象,仿照句段说话练习可以教。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分明,标段落。分层可以教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个点儿是不是会深了一些?放在三年级会不会更合适?体会语言的幽默俏皮,富有情趣,这个点也是可以教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去感受语言的幽默俏皮,富有情趣,还是通过对比,老师的引导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情趣?可以交多点这么多又如此的分散这一堂课里该怎么去串联、呈现?

数学书如同列出菜谱和给出食材,按标准做出营养餐,而语文的教材只给出了食材和建议菜品。孩子的需求不一样,厨子对食材认识不足,做出来的菜难免好看不好吃。语文也能像数学一课一得,螺旋提升十分重要。文本的选择真是件技术活儿,要从浩如烟海的语文海里淘得真金难免顾此失彼。

相对于数学来讲语文的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太多了。虽然可以拓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但也是最难以把控的。

数学的点是单向的,语文的点是发散的。

语文的知识包罗万象,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唯有广泛的阅读、深入地阅读,保持思考的习惯才可以更好地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勤读只为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