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用中加点有趣,你会更幸福

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爆的视频,是一个哈佛计算机专业的大一的学生录制的我的一天,从早上7点起床,到预计晚上10点睡觉的全过程。在评论中,大部分都是称赞的,比如这就是学霸等等,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评论,比如有一个网友说,我现在是高三的学生,早上五点半开始早读,到10点半晚自习下课,即使什么都不干,一天也没办法像视频中的学生一样,保持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的确,在我的印象中,如果从时长来说,大部分的高三学生,都比视频中的哈佛新生要长。进入高三,基本就已经告别了星期天这回事,作息时间保持在从早自习到晚自习,从周一到周日的频率。这是我们学生的常态,但是这样的比较,只是一个时长的比较,但是从密度的比较呢,是否我们如此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到底达到了多少的效能,从效能的角度,视频中的哈佛新生要远远超过我们的很多高三学生。

在视频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在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这位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没有进行任何编程的学习,他在这一天里学习了瑞典语,进行了写作和运动,但是这些都和编程无关。新生在视频的结尾处,也做了解释,就是他对编程感兴趣,但是他认为,同样的这些看似和计算机专业完全无关的课程,可以让他开阔视野,获得成长。

如果说我们那个时候的素质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还是以硬试教育为主的话,那现在的小孩子们,或者说家长对小孩子的教育,不可谓不是素质教育了。我身边的家长们,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孩子至少报二到三个课外辅导,除了学习相关的,大部分是乐器、舞蹈和体育方面的课程。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团队协作,审美等。可是,这样就真的不是硬试教育了吗?或者说,这是在名校的录取标准的导向下,从以前的分数硬试教育,变成了现在的素质的硬试教育,在形式上,改变了,可是,在心态上,真的改变了吗?硬试的心态,改变了吗?

其实我们最终面临的是两个考试,一个是在学校的考试,一个是在社会上的考试。硬试的心态是没错的,总是要有一个考量去进行分类。在学校,可能会比较直观,就是分数,其他的成绩,也能有分数去量化。在社会上,可能这种考量没那么直观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直观的规则,各种因素都会被纳入其中,可是还是有考量的。大多数人心里的考量,最简单的,就是收入。用收入去考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当用这种价值观去衡量的时候,我们做的事,就可以简单的分为两部分。一个叫有用,一个叫没用。有用的就是对提高收入有帮助的,没用的就是对提高收入没帮助的。我们学习,上名校,找好工作,创业,社交,如果最终都是为了提高收入,都是为了有用,那说到底,我们从未抛离开功利的心态。而功利最直观的反应就是硬试。

所以我们没办法想象,在竞争中,别的考生都12点之前没睡过觉,我们怎么可能在10点的时候睡觉。所以我们晚睡,是为了我们心里的那一点点的自我只安慰,这样的状态下,效能又怎么能提高呢。我们不以结果为目标的时候,就真的得不到好的结果。心亡则忙,匆匆忙忙的赶路,其实人生没有终点,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是那每一分每一秒的过程。一个什么都有“用”的人生,真的不会那么有趣。你想要的,是一个有“用”的人生,还是一个有“趣”的人生呢。

我们都是以价值观做导向来安排行动的。每一个时期,社会需要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真的不需要我们做一个有趣的人,我们要先成为那个有用的人。但有的时候,当我们有那么点用了,我们就想成为那个有趣的人。现在的孩子是幸福,因为他们大多会有一个富足的环境,获得一个能把梦想做的更有趣一点的支撑。有用和有趣并不矛盾,我们做了那么多的有用,难道不是为了获得一点有趣的资格吗。在有用中加点有趣,你会更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有用中加点有趣,你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