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先驱、九州圣迹——周口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周口的风俗民情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项城博物馆——南顿故城——袁世凯故居

1. 项城博物馆

项城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7月8日,馆舍以清末袁世凯的“行宫”为依托。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楼房99间。项城县博物馆是一家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现有藏品1300余件,曾举办《项城历史陈列》、《罗镜泉画展》、《项城县计划生育书画展览》、《孔祥荣墨竹画展》、《项城水利书法作品展览》、《项城农业储蓄书画展》、《青年画家张翔画展》、《项城绘画名家作品展览》等。

2. 南顿故城

南顿故城位于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司老街村东北隅。该遗址所在地的交通非常方便:西距大广高速公路2公里,西临漯阜铁路500米,北距漯宁高速公路6公里,东临项城市市郊,周围系平原地带。

该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历史文化遗址群,含有夏、商时代遗址、南顿故城城址、南顿故城蛤蟆寨古墓群、南顿故城田园古墓群、光武台遗址及光武庙建筑等历史重要遗迹和文物。遗址时代跨度大,从夏、商时期延续至东汉末年。夏、商时期,人类在这里聚集居住。公元前1005 年周成王东征,为震摄这里商民旧族,封其姬姓子孙在其西北相邻的商水县境内建顿子国。春秋时期,顿子国南迁到此地建新都称南顿。公元前496年楚灭顿,顿民沦为楚奴,顿都遗于后世。秦并天下置南顿邑,归属陈郡,西汉高祖置南顿县延至东汉末年,此400余年旧城复筑。东汉光武帝刘秀之父刘钦任南顿县令,刘秀少年随父生活于南顿。“复兴汉室”后,于建武十九年大驾南顿,南顿民众筑台举城欢庆。刘秀念父老旧情,免南顿二年田租,顿民世代感恩,于光武台上建庙祭之。两千余年毁而复修,香火不衰。

南顿故城遗址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 袁世凯故居

袁世凯故居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这里是袁世凯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原建筑规模宏大,总占地18万平方米,楼瓦房500余间,分设住宅、学校、兵营、花园等。周围砌10多米高的方形寨墙,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门外吊桥高悬,防卫森严,是一座中国典型的“防御寨堡”。

袁世凯故居整体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分东、中、西三组纵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连,形成一组完整且别具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传统砖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房屋顶脊之上,皆有狮、虎、豹、马、猴等砖雕,四角桃檐高耸,饰有龙纹兽尖,直指苍穹,气势恢宏。

中宅院为袁重三修建,走马门楼、门楣栏板彩雕“紫气东来”。亦分前、中、后三个大院。前院正面蛄间客厅。两边是东、西厢房。中院正面是五间腰楼,东西厢房各三间。各屋摆设皆楠木家具,墙上挂满名人字画。现存堂楼和大厅,保存完好。

东宅院为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就石家旧址修建,整个住宅分前、中、后三个大际。前院中间是大厅,两边是厢房。中院有东厢楼、西厢楼、中间是三间腰楼。袁世凯出生于腰楼两间。后院东、西厢楼各三间、堂楼三间。现存袁世凯出生的腰楼三间,保存完好。

西宅院为袁世凯六弟袁世彤修建并居住。现存堂楼五间、大厅和东厢房三间,西厢房六间。

Day 2 社岗会师纪念馆——女娲城——盘古寨遗址

1. 社岗会师纪念馆

杜岗会师纪念馆位于西华县城北4公里处的红花镇杜岗村,由纪念碑、纪念馆、雕塑群等部分组成。

杜岗会师纪念碑于1993年建成,由三个竖面呈“丫”字型组成,上部集于红色碑顶,寓意三支部队在红色武装旗帜下汇集一体。

2. 女娲城

女娲城位于河南省西华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该城址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层,外郭城墙长4000米,内城墙长1440米。今残存城墙最高点3米,宽8米。护城壕轮廓清晰,基底宽6米,上部宽15米。城墙多为分层夯筑而成,每层厚10到20厘米。夯窝为圆形,平底,直径5厘米。

城内有宫殿式夯土台基。北城墙下出土一地下排水管道,残长1米,直径29厘米。城内出土有大量釜、罐、鬲、瓮、瓦等春秋时期遗物,可见当时城池壮伟,居民殷盛。据考,该城为东周城址,城墙下压着商周甚至更早的古文化遗址。

1994年在女娲城遗址附近的女娲古陵处动工兴建了新的女娲城。女娲城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绘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女娲古陵前更是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现女娲城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型女娲祭祀观光胜地。

3. 盘古寨遗址

盘古寨遗址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县城东北20公里。据传,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始祖神盘古葬于此地。该村古称“盘古寨”,现有宋代“盘古寨”寨城匾额砖雕收藏。村东有盘古墓遗址,南北2500米,东西500米。因黄河历史泛滥,墓冢早淤为平地。墓旁有“盘古井”,历年洪水暴雨未曾灌满,现淤为凹坑。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周口的风俗民情哦

回民秧歌

回民秧歌,产生于清朝中期的河南项城县南集镇,为一种民间集体演唱的方式,由11人组成一队,领队一人左手持串铃,右手打伞灯指挥表演。男丑角拄拐杖,扮瞎子;女丑角斜背包袱;其余4名男子挎腰鼓,戴礼拜帽,4名女子持锣,搭盖头。但全部由男子扮演。演出者边唱边表演,唱的内容有民间故事、传统戏曲,也有唱历史人物、天文地理的。演出形式主要为跑场子、摆画面、变队形等。唱段多种多样,流行的有《十二个月》、《织手巾》、《送饭》、《王林休妻》等。

官会响锣

官会响锣是河南省项城市官会镇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个以锣为道具的舞蹈,填补了我国舞蹈文化中缺少锣舞的空白,官会响锣在当地影响极大,是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官会响锣历史起源

  官会响锣历史悠久,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盛于清初,其产地在项城市的东南部。据说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仅官会镇马氏一家就祖传十辈之多,距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

  官会镇位于今项城市南部,距离县城二三十公里,原名荒芜店,据载当时民谣称“有女不嫁荒芜坡,庄稼少,槐草多,晒黄头发沤烂脚”。就是这个十年九淹的偏僻小镇荒芜店,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皇帝下江南体察民情,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的1到此迎接。路过官会这个地方,当地有个很有名气的秀才叫王子由,把锣和舞连到一起,精心组织了一套大锣的演奏及表演,集合了几十名打锣艺人。用响锣舞来欢迎乾隆皇帝,得到了老百姓和1们的支持和认可,乾隆也非常高兴,从此官会响锣就流传下来。

  至此响会锣舞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荒芜店也因当时百官相聚改名为官会镇。

  数百年来,官会响锣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豫东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并一直活跃在豫东广大农村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活动中,深受群众的喜爱。

  官会响锣的艺术特色

  一、音乐程式化。

  传统的《官会响锣》打击乐只有锣,但打法分为几种,具有不同的等级差别。七点锣的节奏四慢三快,为老百姓红白喜事时所用。九点锣的节奏六慢三快,为县级1所用。依次还有十二点锣、十四点锣、十六点锣和二十四点锣。而二十四点锣当时就是为迎接皇帝所准备。

  二、以铜锣为道具,演员以铜锣为道具,时而打时而舞,并用锣组成各种造型,变化微妙,达到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

  三、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传统官会响锣表演形式有:“青蛙啃泥”、“天女散花”、“寇准背靴”、“二郎担山”“狮子滚绣球”“张果老倒骑驴”“老鳖围窝”、“小两口亲嘴”等多种套路。形象逼真,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锣阵也有大有小,最小的2人就可以表演,最大的60多人。

  官会响锣现状

  1998年,为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崔洪斌和当时的项城市文化馆馆长祖心灵等文艺工作者一起,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官会各个乡村,搜集响锣的有关资料,并请来健在的老艺人进行现场表演。在官会镇大大小小的村落,留下了他们洒满汗水的足迹和不辞劳苦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的实地采集和反复琢磨,崔洪斌等人在传统官会响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们在音乐方面抓住了七点锣这个基本节奏型,采取变奏、音色和音量对比等手法,创编了三段体的打击乐器。

  在简化节奏的同时,在打法上,他们还借鉴了戏曲、盘鼓等打击乐的演奏技巧,在乐器配置上改变了单一的锣响,加进了大鼓、大镲、大铙等打击乐器。

  新创编的锣舞在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锣作为道具敲打时舞动,并把民间流传的龙舞、鬼舞及抬花轿舞巧妙地运用到官会锣舞中。这不仅展示了民俗风情,还丰富了锣舞的韵律,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变后的响锣表演又添加了一面特大的响锣(直径1.2米),高悬在二龙戏珠的锣架上,打一下声传数里。

  这样一系列的创新,不仅丰富了响锣的音乐表现力,更加烘托出官会响锣独特的演奏魅力。有专家评价说:“这是一部由打击乐器演奏的交响乐。”

  1998年《项城大锣》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举荣获编导、作曲、表演、辅导四项金奖。

  1999年7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中华舞龙大赛,崔洪斌等人又在锣舞的基础上,改编成《项城锣龙》。在表演形式上,除了保留原有锣舞的精彩段落外,又糅合了“二龙戏珠”、“龙摆尾”、“龙翻滚”、“龙盘柱”、“跳龙门”、“龙穿洞”等十二套表演龙的套路。一面面铜锣好似一片片金光闪闪的龙鳞,气势恢宏,活龙活现。

  在参加当年的河南省预选赛上,《项城锣龙》一举夺得此次大赛设的唯一一块金牌,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等组委会成员命名为“中原第一龙”。

  1999年12月17日,《项城锣龙》又带着河南人民的嘱托,参加了在长城上举办的中华舞龙大赛,并以独特的表演及恢宏的气势,赢得评委们和现场观众的交口称赞,夺得金奖及此次大赛设的最高奖“山花奖”(注:“山花奖”为政府设的最高奖,与戏曲“梅花奖”、电影“金鸡奖”等奖项并列)。赛后,专家评价是:“由六十面大锣组成的巨龙繁复变化,大锣齐鸣,惊天动地,舞蹈编排富有创新和现代艺术特色,达到了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深奥艺术境界。”祖心灵、崔洪斌两人还荣获优秀编导奖。

  1999年12月19日晚上,《项城锣龙》和全国其他98个舞龙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迎接澳门回归的大型广场文艺晚会,中央领导亲临观赏,中央电视台记者还给予了实况报道。

  在北京期间,《项城锣龙》除了参加上述两个大型活动外,还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参加了在长城上拍摄的《相约2000年》及《龙年大中国》电视片的录制。中央电视台一套于1999年12月31日晚黄金时间,将该片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0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中年人手持大槌,敲了一声响锣,然后晚会大幕缓缓拉开。当时敲响这声锣的就是“盘鼓开天地”。因为2000年正好是龙年,用响锣作为2000年春节晚会的开幕曲,可能是希望中国新世纪新气象,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富有朝气吧!回想起当年的那一瞬间,崔洪斌满是自豪。

  2000年参加在浙江台州举办的全国第十届舞蹈“群星奖”比赛,荣获银奖。该舞的演出盛况在《河南日报》《文艺报》《河南商报》《周口日报》《扬子日报》《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2006年12月1日~3日,项城市官会镇举办了首届项城官会民间文化艺术节。已被河南省列入首批“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官会响锣再次以其独特的音韵折服了当地群众和八方客商。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哦,大家记得关注我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华夏先驱、九州圣迹——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