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一)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用鲁迅先生这句话来表述农历年底的景象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我们这里旧历的年底是从“大寒”交节后开始。

老人们常讲:“交大寒(dai han)”后就可以祭祖上坟了,立春后则不可再行。选择一个晴好的天气,后辈们用工具将去世的先人们坟头上的杂草去除,或者在坟头上添上一两撮萁新土,有墓碑的,会将墓碑及底座等擦拭一番,碑文模糊了的,会用油漆再漆一遍,这些清理干净以后,会烧一大堆纸钱,让先人们置办年货,同时祈求保佑后人平安健康。完结后离开前,会点燃一大串鞭炮,大概是吓走其他陌生人或动物,以便不打扰先人们领钱的意思吧。

“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每年的腊月二十四,父亲便放假回家了。这一日是南方的小年,我们这里的习俗是祭灶——送灶神。传说,这一日,灶神会上天庭述职,汇报一年的工作。晚饭后,厨房收拾妥当了,父亲会摆上几片新切的腊肉、香肠以及水果等于盘子内,恭敬地放在灶台上,为灶神饯行,并叮嘱我们不要关电灯,未通电前,则整夜点着煤油灯。

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送灶神后至春节前这段时间,可以扫尘,我们老家俗称“打扬尘”。经查阅资料,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豆腐、米豆腐、灰菜、醪糟,这是过大年必备的四大样食材。在腊月二十九日前,这四样食材就得准备好。

先说做豆腐,我们老家称之为“点豆腐”,老家“点”出的豆腐是酸水豆腐,不象现在市面上售卖的石膏豆腐,这酸水是什么呢?从哪儿得来的呢?其实它是我们川北地区自制的一种常见的食材——酸菜中产生的粘稠的液体。制作酸菜的过程,我们老家俗称“榨酸菜”,从字面上看,就是有种“压榨”的意思。母亲讲,“榨酸菜”,要选取上好的家菜叶子,摘洗干净,砍成小段,然后在锅中烧好开水,把切好的菜叶放入开水中一钻,然后连菜带水倒入瓦缸,盖上盖子密闭起来,隔三差五,可以将中午箜(kong)干饭时过滤的米汤投入一些至缸内,几日过后,可以看到那菜叶变成“腐烂”的样子,菜缸中的水变得粘稠,用勺子舀起一些,可以看到酸水淋漓不尽成条状,这个时候,一缸上好的酸菜就形成了,这酸菜缸中的水就是我们“点豆腐”要用的酸水。

下面说说“点豆腐”的程序,先将一定数量的黄豆用水浸泡至黄豆饱胀而不炸裂,然后把泡好的黄豆连豆带水放进石磨里磨成豆浆,数量大的话可以用动物拉幺磨(相较于大磨而言),数量小的话则用手磨,我们一般用手磨。大人们一手抓住手磨的手柄用力推动,磨盘便围绕磨心子(磨盘上的轴)转动,另一手用勺子把水和豆子舀起来,从磨扇上面的孔里浇进去,在磨扇与磨盘的充分咬合下,豆子被磨碎成浆,浓稠的豆浆从磨嘴里流出来,被接进放在磨嘴下的水桶里。反复循环这样的动作,及至泡好的黄豆磨完,就得到一桶白色的带着清香的豆浆。

下一步,就是点豆腐了。点豆腐的特殊工艺是用酸水“点”,有“点石成金”的意味。先将磨好的豆浆搅拌均匀,用细细的箩筛过滤,留在箩筛里的俗称“豆渣”,用来喂牲口,从箩筛漏下去的豆浆则被盛进灶台上的大锅,在锅下的灶膛里点上柴火,把豆浆煮至充分沸腾,然后分三次快速注入一定数量的酸水,据说这是要讲究技巧的,然后抽去柴火,就火膛里的余火慢慢煨,豆浆就开始凝固成大团大团的豆花,用漏勺将这成团的豆花打捞起来,放在干净的纱布中,然后把纱布收扰,放进豆腐框或者筲箕内,逐步挤压掉豆花里的水份,最后将纱布挽起来打个结,稍稍压成扁平饼状,再在上面压上菜墩、小磨盘等重物,等豆花中的水挤压得差不多了,打开纱布的结,可以看到豆腐已经成形了,用菜刀均匀地切成几块,放在通风处备用,有的还在上面抹上盐、椒面等,放在灶台上的烟火中熏成豆腐干,味道更好。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大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