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第十八章 强制睡眠

名师导读

“鹦鹉螺号”脱险之后,继续航行。这一天,船长和大副的行为有些反常,船长再次向“我”提出履行之前达成的约定……

1月10日,潮汐果然如期到来,“鹦鹉螺号”在经过潮水的一次又一次掀动,终于慢慢地离开了它所搁浅的珊瑚石床,时间正是船长所估计的,船的螺旋桨在庄严而缓慢地搅动着海水。

【事件概述】“时间正是船长所估计的”照应前文船长对船能继续航行肯定态度的验证,也从侧面体现出尼摩船长的智慧。

“鹦鹉螺号”无须与这种丑陋的动物打交道。船头朝印度洋前进。尼摩船长要带我们去何方?北上亚洲海岸吗?还是沿着欧洲海岸前进?一个想避开有人居住的陆地的人似乎不可能做这样的决定。会不会南下去到好望角,再经过合恩角,直奔南极呢?或者,他要回到太平洋,好让“鹦鹉螺号”随心所欲地航行?这一切,只能拭目以待!

【设置悬念】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对船长的行为进行推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常,测量水温要借助复杂的仪器设备,而结果却往往不一定可靠:温度计的玻璃管很容易被水压挤碎,通电的金属仪器数据也无法校测。

【解释说明】解释测量水温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引出尼摩船长的测试方法。

我发现他对测验怀有真正的热情。他这样做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为了人类的利益吗?这不大可能,因为他的工作和他本人总有一天会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而不为任何人所知!除非他打算告诉我实验的结果,而这无异于在肯定我的这趟古怪游历会有尽头。

【心理描写】作者运用设问的方式来表现“我”的心理状态——想问而不能问,问了也无法得到结果的矛盾心理。

“太好了。”我答道,“不过‘鹦鹉螺号’属于另外的世界,它取得的‘秘密’不会与陆地上的人们共同分享。”

【语言描写】这句话中“它取得的‘秘密’不会与陆地上的人们共同分享”验证了“我”的猜测。

“您想必知道海水的密度大于淡水,但海水的密度并非到处一样。假若淡水的比重为一,太平洋海水就是一又千分之二十八,地中海则为一又千分之三十……”

【语言描写】通过假设淡水的比重,准确地给出太平洋和地中海的海水比重,表现出船长的睿智。

日子过得很快,我不在数着日子。

【过渡句】“日子过得很快,我不再数着日子”这句为过渡句,也体现了“我”对这种生活(即研究科学实验)的热爱和浓厚的兴趣。

尼摩船长在平台上走来走去,不时停下来,交叉着双臂观察大海。大副又拿起望远镜搜索天际,也在平台上走来走去,其神经质的表情和船长的冷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行为描写】尼摩船长和大副似乎发现了什么,大副激动的样子更突显出船长的冷静。

但没等我的眼睛挨上镜面,我的望远镜就被人一把夺了过去。我转过身来,吃惊地发现尼摩船长脸上一副愤怒异常的表情,眼里射出阴沉的目光。

【神态描写】表现了“我”被突然抢夺望远镜的诧异神情和尼摩船长愤怒的神态。

“我要把您和您的同伴都关起来,直到我认为我可以让你们自由为止。”

【语言描写】与前文船长提过的约定相照应,同时让人更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心事重重,吃得很少,康塞尔也吃得不多。只有尼德·兰,虽然对饭菜颇有意见,却一点儿也没有少吃。

【人物刻画】三人的表现不一样,“我”和康塞尔因有心事吃得不多,而尼德·兰却大大咧咧,虽生气但吃了不少。

一个让人痛苦的疑点袭上心来,很明显,我们刚吃得饭里掺了安眠药。为了不让我们知道尼摩船长将要做什么,他将我们囚禁起来还不够,还必须让我们昏睡过去。

【心理描写】“我”的猜想是否正确?如果正确,那么尼摩船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故事情节紧凑有序,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精华赏析

“鹦鹉螺号”再次开始航行之后,又有意外发生了。船长要“我们”遵守约定,并将“我们”关了起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巧设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相关评价

本章开头先概述时间,而后用大量的反问句,巧妙地设置选暖,为后文的内容增加神秘性,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描写,展现出尼摩船长惊人的知识储备。结尾对尼德·兰的人物刻画,丰富人物形象,同时设下悬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第十八章 强制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