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红豆山庄:红豆生书楼,廿年得一颗
文/韦力
“早岁科名,交游满天下。尽得刘子威、钱功甫、杨五川、赵汝师四家书,更不惜重赀购古本。书贾奔赴捆载无虚日,用是所积充牣,几埒内府。视叶文庄、吴文定及西亭王孙或过之。中年构拂水山房,凿壁为架庋其中。晚岁居红豆山庄,出所藏书重加缮治,区分类聚,栖绛云楼上,大椟七十有三。顾之自喜曰:‘我晚而贫,书则可云富矣!’”
这段话是曹溶所说,曹是描述钱谦益的藏书情况,他说钱谦益的藏书楼有73大柜,这个数量的确够大,但我对这段话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钱谦益的藏书楼。虽然钱的堂号有几十个之多,但常用者主要是绛云楼、半野堂和红豆山庄,但每个书楼之间的关系,尤其前后顺序及所处的位置,我始终没能捋清楚。
按照曹溶这个说法,我读来读去,就是觉得绛云楼在红豆山庄,可是在其他文献中,感觉又并非如此,似乎绛云楼又不在红豆山庄里面。郑伟章先生的《文献家通考》是我最常用的工具书之一,他的这部大作把钱谦益列在了这部书的第一位,对于钱谦益的藏书楼,郑先生有如下的论述:“其藏书处因迁徙而有不同:崇祯三年,四十九岁,始在常熟城西廓锦峰之麓其先垄之地构拂水山庄,有耦耕堂、秋水阁、梅圃溪堂,牧斋有《山庄八景诗》。崇祯九年又于山庄添构明发堂。崇祯十三年,五十九岁,移居北廓椐树弄口半野堂。是年仲冬,河东君柳如是初至,即住兹堂,文宴之游浃月,度岁与为西湖之游。崇祯十六年,六十二岁,构绛云楼,楼在半野堂之后,虽止五楹,而制度弘丽,以金石文字、宋刻书籍数万卷充牣其中。顺治七年绛云楼焚于火灾。顺治十一年,七十三岁卜筑芙蓉庄,在小东门外三十里白茆顾氏别业,有芙蓉百株,又有大合抱红豆树一株,碧梧数十株,因之又名红豆山庄、碧梧红豆庄。至十三年始移居至此。暮岁,即康熙二年初,又自芙蓉庄移居城中绛云楼烬余处。此处有云上轩。”
郑先生叙述的很详细,但我还是没弄明白绛云楼到底在不在红豆山庄里面,而钮琇的《觚剩》一书中有“河东君”一篇,此篇有这样一段话:“柳归虞山,宗伯目为绛云仙姥下降。仙好楼居,乃枕峰依堞,于‘半野堂’后构楼五楹,穷丹碧之丽,匾曰‘绛云’。大江以南,藏书之家,无富于钱。”按照钮琇的说法,绛云楼是建在半野堂的后面,而半野堂又处在常熟市的市内,离红豆山庄很有一段路,如钮说的不错的话,那就证明绛云楼并不在红豆山庄里面。
可是,我又看到了另外一个资料,上面说绛云楼被火烧了之后,钱谦益才建起了红豆山庄,这跟郑伟章先生的叙述顺序相同,郑先生也是说顺治七年,绛云楼焚于火;到了顺治十一年,又建起了红豆山庄;到了康熙二年,又从红豆山庄回到了绛云楼失火的地方。这个结果,我有些不愿意,因为我的藏书楼寻访,钱谦益的藏书处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之一,然而绛云楼烧光了,我不可能再找到什么痕迹,那只能去看红豆山庄,如果红豆山庄没有藏过书,那我的书楼寻访岂不成了牵强附会。就算如此吧,那我也要借这个红豆山庄来说说钱谦益的故事。
红豆山庄本名芙蓉庄,初建于明天顺年间,当时有个叫顾松庵的县令在白茆修建了一处庄园,他在庄园里种了几百棵芙蓉树,因此把这座庄园起名为芙蓉庄。这个庄园传到了顾松庵曾孙顾玉柱的手中,这位顾玉柱把芙蓉庄进行了整修,他从南方买来了一些植物,有荔枝和梧桐树,再后来,这个庄园传到了顾玉柱的儿子顾耿光手里,他又从海南移来了一棵红豆树,因此把这个庄园改名为碧梧红豆庄,而这处庄园后来改名为红豆山庄,并且名声大噪地一直叫到了今天,这件事始于钱谦益。
钱谦益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庄园呢?因为庄的主人耿家是他的外公。钱谦益跟柳如是为什么要住到红豆山庄,我们在后面再说这个话题。他两人在此住到了第五年时,也就是顺治十八年,这个庄园里的红豆树突然开花结了果,而这一年正赶上钱谦益80大寿,他认为这件事情是个吉兆,于是把这个山庄改名为红豆山庄,同时又请了很多人来唱和,此后红豆山庄就成了文人圈中世人皆知之地。
在我的想象中,红豆树开花结果一定像是一棵大树上挂满了闪闪的红星,然而令我大感意外的是,这个树上其实仅结了1颗红豆,这太难令人想象了。一棵大树上结1颗豆,那恐怕用天文望远镜都不容易发现,但钱谦益的眼光如炬,他果真比望远镜厉害,当然也可能是柳如是先发现的。不管怎么样,这对他俩都是件大事,因为这一年也是他俩的结婚20年的整数年。这件事在钱谦益的《有学集诗注》中有载:“红豆树二十年复花,九月贱降时结子一颗,河东君遣童探枝得之。老夫欲不夸为己瑞,其可得乎?重赋十绝句示遵王,更乞同人和之。”
老头子一高兴,一口气写下了10首诗,可是我怎么都觉得1颗红豆差强人意,但柳如是不管这些,只要能让老头子开心就行,于是她又做了一件让钱谦益意想不到的事儿,这件事记载于陈琰的《艺苑丛话》:“柳于后园划地成寿字形,以菜子播其间,旁栽以麦。暮春时候,钱登楼一望,为之狂喜,几坠而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柳如是在春耕的时候就在后园中用菜子播种成“寿”字状,在这个大“寿”字的旁边再种上麦苗,等到麦子长高时,油菜花也已成型,某天钱谦益站在楼上无意间向下看了一眼,竟然看到麦田里长出一个大“寿”字来,这把钱谦益高兴得差点儿乐了一个跟头,这等年岁的人还如此浪漫,看来钱谦益果真是个大才子,我觉得柳如是的这个玩法比某位歌星向某位女演员求婚时的那个举措有趣多了,虽然用遥控飞机送钻戒很有创意,但毕竟不能让人从中读出真性情的浪漫。
我后来从一份资料中知道,这棵红豆树在近三百年的生活史上,总共只开过9次花,并且开花的间隔期限并没有规律,最长的一次间隔了70多年,而这9次开花也并不是次次结果,有时结果也并非1颗。1932年,这棵红豆树又开了花,并且结了果,这次总共结了多少颗红豆,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白茆镇的一位姓徐的老人捡到了4颗,其中3颗后来被日本人抢走了,仅剩的1颗不知所踪,但是在1944年,陈寅恪买到了1颗,他说这颗红豆就是“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的红豆一颗”。陈大师是治学极严谨之人,他说这颗红豆就是产自红豆山庄,那肯定有他的依据,可是他的这颗红豆却是得自离常熟极其遥远的昆明,这件事就有意思了,他把这颗红豆珍藏了20年,某天重新看此豆时,他突发感慨,于是写了首七律:“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这首七律的题目就叫《咏红豆》,陈先生为了说明这首诗的源起,特意在诗前作了一段小序:“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豆尚存,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
而更为重要者,陈先生并不仅仅是因豆得诗,而是因这颗红豆而写出了一部80万字的重要著作,这部书的名字我不说,您也就知道了,那就是《柳如是别传》。
我还是别胡扯了,咱们还是接着说钱谦益的藏书吧。关于钱谦益的藏书地位,郑伟章先生有这样一句评语:“钱氏绛云楼藏书著名于明末清初。大江以南,藏书之富,必推绛云楼为第一。何焯记其藏宋元、旧抄本凡三千九百余部。”因为钱谦益藏书名气极大,而历史上关于他藏书之事记载也很多,我找来找去都难找来一个少有人提及的故事,那就说说佚名所撰的《牧斋遗事》中关于钱谦益购买宋版《前汉书》与《后汉书》的故事吧:“初,牧斋得此书仅出价三百余金,以《后汉书》缺二本,售之者固减价也。牧翁宝之如拱璧,遍属书贾,欲补其缺。一书贾停舟于乌镇,买面为晚食,见铺主人于败簏中取书二本作包裹,谛视,则宋板《后汉书》也。贾心动窃喜,因出数枚钱贾之。而首页已缺,贾向主人求之,主人曰:‘顷为对邻裹面,索之可也。’乃并其首页获全,星夜来常,钱喜欲狂,款以盛筵,予以廿金,是书遂完璧。其纸质墨色炯然夺目,真藏书家不世宝也。”
后来钱谦益为了盖绛云楼,那个时候柳如是无房可住,钱急着盖起此楼来给柳住,可又正赶上手头紧,没有钱,于是就把宋版的《前汉书》与《后汉书》卖给了他的弟子谢象三。柳如是在跟钱谦益之前,有一度曾经是谢象三的女人,后来柳为了摆脱谢,找了不少名家出主意,最终才归了钱,而今钱为了给柳盖房,又把自己最心爱的书卖给了谢,谢当然很不愿意,所以给的价钱不高,但是钱谦益是他的老师,他又不能不买,最终,钱就拿卖书的这笔钱盖起了绛云楼。而此楼盖好后,刚搬进去十几天,就被家人不小心一把火烧光了,这样想来,那部宋版的《汉书》倒也真逃过了一劫,虽然我并不确定钱谦益当年离奇地配成全套的《汉书》就是卖给谢象三的这一部,但无论怎样,有这么一部宋版的《汉书》逃过了绛云楼之火。但一些事情还真只能认命,因为谢象三手中的这部《汉书》后来几经周折,归了乾隆皇帝,皇帝也很喜欢这部书,把它收进了自己的善本书室——天禄琳琅中,此后不久的某天晚上,这部著名的《汉书》还是被一把火烧了。如此说来,这部《汉书》虽然名贵,但它的生命中有此一劫。
钱谦益与柳如是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白茆镇外增福禅寺旁红豆山庄。此时我住在常熟已有两天,第一天跟出租司机生了两顿气,换到了第三辆车,终于是可以说话者,于是此后的几天一直在包用此车。司机是位女士,她跟一些同行组织了一个互助会,每月固定的捐一些钱,帮一些生活困难者。接下来的几天,我时常她用车里的电台跟同行之间交流着这样的事。有这样的人在,能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的温暖。
今天一早,出古里镇东行十余公里到白茆镇,来此寻找红豆山庄,此为钱谦益与柳如是所居之旧址。红豆山庄在白茆镇外增福禅寺旁,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工地,工地中央远远地就能看到一棵高大的红豆树,然而这棵树四周却围起了围墙,我问旁边的建筑工人,这是不是当年的故物,对方听不懂“故物”二字,我只好问他是新栽的还是旧的,他说:“哦,你原来问这个,这是老板去年从南方花了好多钱买来的。”我不知道这个工人所说话的真假,但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惊讶,后来细想,这只是我的心里太过矫情,这棵树是不是原物,跟我寻访藏书楼,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的寻访不过是以此来寄托,我对古人的忧思以及崇敬之情,至于到某棵树的生生死死,那是它的命运所在。
整个工地的面积占地很大,看来这位老板要把这处遗址打造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我在四处寻找着拍摄的角度,边拍边想,建设者是如何知道当年红豆山庄的原有布局?想到这一层,我又觉得可笑起来:为什么一定要计较它是不是原来的布局呢?只要钱柳曾经生活在这块故土之上,并在此演义出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故事,这已经足让我抒发怀念之情了。两天前,我去祭奠过他们两人的墓,我把那剩余还没有抒发完的滥情,又安安静静地倾到在这里。
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猜测,说钱谦益跟柳如是住在红豆山庄,其真实的目的是便于跟反清的势力进行联络,因为从红豆山庄可以乘船直达长江口,那个时候,江阴人黄毓祺举兵反清,他从舟山群岛出发,准备沿长江而上。钱本是黄的朋友,他很支持黄这么做,于是钱秘密地派柳如是坐船去见黄,柳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拿出,用这笔钱召集了500勇士去参加黄的反清大业,但第二年黄战败后被俘,他的手下供出了钱谦益,于是钱谦益被抓进了监狱,后来经过柳的冒死营救,使用了很多的计策,也买通了相关的证人,最终才将钱谦益释放。
总之,钱为此两次入狱,但陈寅恪考证说仅有一次属实。不管怎样,他的晚年跟很多反清复明的义士有联络,后来对他的历史评价有太多的贬斥,这种贬斥大多从乾隆皇帝对他的评价开始,这其中的曲折故事我特别想在此替他鸣不平,但这更会把这篇文章变得又臭又长,那么我们以后再展开聊这个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