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2021.7.16日

今天看到师父所发感悟。

分享毛奇龄《大学问》中的一段话:及过庙市,闻贺凌台先生之教,受不改《大学》,恍然曰:如是乎!乃立反之身,不问行住坐卧,且不分心意先后与诚正次第,每心有所发,必使之有善而无不善,不发则因而存之,然存非把捉之谓,一把捉即桎梏矣。孟子曰心勿忘,则存之法也。第存发无时,时而发,即使之止善;时而存,即勿梏勿亡。不禁其不发,亦不强使存。初觉发时多,不发时少,且每发于不及觉,久之而多寡浑然,又久之则知所发矣。初亦不觉恶多善少,且亦无大恶,祇此自私自利之心必不能去,久之则私利渐消,又久之而无私无利之心生矣。故吾谓去私存理是两层功夫,当其去私时,随即见理,然此是去私境界,非存理境界也;必积之久,于未尝去私时而理恒自见,此是存理,此方是三月不违与月至日至境界。所以《论语》“克己复礼”,《易传》“闲邪存其诚”,却是两层。朱氏谓才克己便复礼,此信口解书,非体验之言。若致知、诚意、正心,则一时并用,并无三层。心有存发,而知即行于其中,心意知三字开解不得。故《大学》次第亦约略言之,原不分别,诚意之前未尝有诚意先致知之文,诚意之后又未尝有正心先诚意之解,但释诚意而致知,正心总该括其中,此是实境。是以阳明将致知、诚意连作一片,去物欲、致良知并作一事,固实实见功之言,然亦是深体《大学》诚意一章之言,非有错也。

感悟:这段看过后感觉不是很好理解。我简单理解为三方面吧,不知道对不对。

1.存养心性,无事时涵养,有事时省察。

2.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

3.致知,诚意,正心是并用合一。

就像知行合一,原来都说你知了才行,先知后行。我觉得,你行就知了,不知不会行。

感觉懂了,语言水平有限,说不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