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

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这里主要介绍几种研究攻击行为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实验室实验研究攻击行为,大致可以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第一、言语攻击他人。在言语攻击实验中,通常先使被试遭受某种形式的挫折,从而引发被试使用言语进行攻击。例如,在一项研究( Zillmann&Cantor,1976)中,一名实验者先诬赖被试考试作弊,然后观察他们对这位实验者的反应。接下来,另一位实验者问被试:“你们是否满意自己在本实验中所受到的对待方式?这名实验者是否还应该继续做研究助手?”这时就可能引起被试的言语报复。这样设计的实验情景,比较类似于真实生活情景,可以得到生态效度较高的研究结论,然而,要找一个实验者当被攻击的对象,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第二、攻击无生命对象。在这种实验中,首先使被试观察学习某种攻击行为,引发其攻击欲望。把被试带到放有可以攻击的物品的房间里,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如有哪些攻击动作,攻击的频率和强度。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班杜拉进行的一系列“拳击玩偶”实验。这类实验可能缺乏真实性,因为日常生活中的攻击行为多是指向人,而非物体。

第三,进行不至于产生伤害的攻击 。在这种实验中,让被试有机会对某个不还击的受害者(一般是主试的同伙)进行攻击,攻击的工具通常是玩具枪。为了引发被试的攻击行为,可以通过让同谋者故意在被试完成一项任务时,制造出巨大的噪声来干扰他们。然而,这种方法有太强的游戏性质和人为因素,缺乏真实性。

第四,看起来真实,实则无害的攻击。这种方法是最典型的考察攻击行为的技术,很多心理学家都曾采用过。该方法的程序是告诉被试将参与一项考察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各自的角色,一名被试充当教师,另一名则充当学生。充当教师的被试坐在一台机器前,机器上标有1至10的按钮,代表从低到高的不同电击强度。当学生对呈现的材料反应正确时,教师要按亮灯光,做为对学生正确反应的奖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按电钮对学生进行电击。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安排好,充当教师的总是真正的被试,充当学生的是研究者的助手。那台看上去十分“科学”的机器,实际上也不产生电击,旦被试并不知道实情。这样就可以根据使用电击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考查他们的攻击行为特点,但这种方法往往在伦理上授人话柄。

研究者还非常重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研究人们的攻击行为,这就用到一些现场研究技术。巴伦( Baron,1976)曾采用现场创设情景,激发并观察攻击行为的方法。

研究者让一名汽车司机,(研究者的同伙)在交通信号灯变为绿灯后15秒钟才开动自己的车子;两名观察者躲在附近的车内记录此汽车后面司机们的反应,如他们的谩骂,手势,面部表情等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潜伏期等,并录下喇叭声。这样,就可以研究司机们的攻击行为了。而哈里斯的研究则创设了更真实的情景。当一位事前毫不知情的被试在现场观看时,主动的同伙在拥挤的环境中撞击另一名同伙,被撞者根据实验要求,或采取言语攻击、或采取礼貌反应。稍后,第三名同谋跟在那位被随机确定的被试后面,并从后面撞击他。结果发现,此前目击言语攻击的被试比先前看见礼貌反应锋刃被试,更倾向于用言语进行攻击。

然而,虽然这种研究可以提供具有较高生态效度的结论,却违反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原则。例如,制造攻击是“不道德的”,甚至会导致冲突情景无法控制。此外,在被试事先不知情的境况下,有“利用”被试之嫌。

除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外,还可以进行相关研究。例如,有研究采用相关设计,考察玩暴力电子游戏与攻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玩暴力电子游戏的多少与侵犯行为和行为不良之间呈正相关;对于那些在性格上本身就有攻击性的男性而言,这种相关尤其明显,而学业成就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长短呈负相关。这种研究容易实施,但很难下因果结论。

PS:引用内容,读书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