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7读杂志:真实语境

《语文建设》2020年第7期《论“真实语境”》扬州大学文学院   郑昀   徐林祥

1.真实语境之“真实”并不排斥虚构,而是强调客观存在性,主要指向两个“客观存在”:一是语言运用是基于汉语拼音、词汇、语法规则以及汉语语体、文体鉴赏、创造规律之上的语言运用,这种规则、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抽象的、稳定的;二是基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以及汉语语体、文体鉴赏、创造规律的语言运用活动及其产物处于运动之中,这种运动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具体的、变化的。

理解:我的理解就是真实语境,在于两点,一是其具有规则,一是其本身是运动的。真实语境,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简称。对于语言运用来说,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只要运用,就必然真实,另外在运用的同时必然产生很多灵活的、具体的、变化的情境,这也是真实的。

从这个角度讲,一切皆真实。就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知道理解对不对。

2.进入语文教学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是艺术化、审美化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

理解: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学其语言艺术,语言审美。

3.语言教学建构并依赖的语境,应当是适应这一特性的语言作品的鉴赏与创造情境

理解:这篇文章指向的是语文教学,探究的是创设怎样的“语境”,从语境谈起,然后给真实语境下定义。然后给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下定义,接着谈语文教学的语境。

4.对特定语体、文体的鉴赏“并不直接联结,也不很快过渡到逻辑思考,概念意义,而是更长久地停留在对象的形式结构本身,并从而发展其他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渗入活动”。

理解:重视情感,不要过于重视语文知识。

5.语文课程既是祖国语言内容的教学,又是祖国语言形式的教学。

6.歌德曾说:“内容人人都看得见,其含义则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却对大多数人是秘密。”富有魅力的形式使得内涵趋向确定与纯粹,并赋予其经典意义。

7.语文课程教授汉语言语法规则,但更要教授不同语体、文体形式审美规范对字法、词法、句法、章法运用的制约,同时语文教师也关注包括教材编者、选文作者、选文内部言语交际主体等在这一制约之下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并引导学生为发展超越性的语言运用活动选择、建构语境。

理解:这一段文字比较复杂,我的理解是语文不仅教汉字本身,也要教词、句、章。同时,包括编者、作者意图,还包括文本。并考虑这些组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的一种制约。而这其实就是语言的形式。字还是那个字,但是不同的人的笔下,会焕发出不同的效果。

8.能动作用又分为表现为顺从、适应的消极能动作用和表现为冲击、超越的积极能动作用。

9.修辞技巧(话语存在方式),修辞诗学(文本存在方式),文本被视为修辞策略。比较与还原,是语文学习阶段关键的思维方法。

理解:文本为什么是策略?不懂。

10.比较是还原基础上的比较,而所谓还原,就是为配合历时纵剖层面文本修辞策略的比较而建构参照系。

11.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人,在于并没有着力于父爱的温馨与伟大,而是着力写出儿子对父亲的关爱从误解、不愿接受到感动、感喟这一复杂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12.正是在对“错位”的父子亲情的细致描绘中,父亲的“背影”在作者个人生命观感中完成了从高大至于渺小而又复归高大的修辞历程,丰富了语文学习者对散文的“神”——即渗透在描述对象特征中的“某种感情和某种生活趣味”这一形式审美规范的体认,获得经典的意义。

读完感受:还是没有理解何谓“真实语境”,所举例子也是如何进行同类作品的比较。比如《背影》和《冬天》中的父亲形象,比如《红楼梦》中的女性之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07读杂志:真实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