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再次强调:分开与合并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关键还是要抓住两者内容上的区别
。结果强调研究数据展示和数据解释,讨论则聚焦在如何分析结果使之有说服力。
在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上时,建议在写初稿时将两者分开
,写完后再考虑是否合并
。单独写讨论还可以逼着自己多思考,让讨论更加透彻和全面。
意味着在分析内容上进行了衍生和扩展,并将取得的结果辐射到更广的研究范围上
。
结果部分聚焦在自己的研究数据,而讨论部分还要对比其他相关联的研究成果。讨论的范围一般较大,且形式相对灵活,并没有严格固定的内容和顺序。
通常来说,讨论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
结果部分较为具体地展示了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而讨论部分则要归纳整理结果
,串联起最主要的发现去回答引言部分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
讨论部分并不需要概括分析所有结果,而是要去讨论体现论文创新性和重要性的结果
。概括和解释好这部分结果,往往能增强论文的创新性。
在概括结果时,可以举例描述结果的具体数据,或联系结果部分的某个图表,让读者更能理解。
概括结果时,需要注意和结果部分中概括结果的区别,不要和结果部分重复
,应做适当的延伸概括
。
(1)结果:After administration of drug X,20 out of 25patients experienced intracranial bleeding.
(2)讨论: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drug X may have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讨论部分除了可以概括明确的数据结果,还可以推测或推导论文中数据无法直接显示的结果
,常用suggest, indicate, highlight, imply
引导,比如:“The data in Fig.6 and Table 8 suggest that crack closureand decrease in permeability will continue if confinementwas increased beyond 2 MPa, in particular for samplescontaining high levels of microcracking.”
这些结果往往是数据带来的引申结果,能增加论文的丰富度和厚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有根据和适度地推测
,否则得出的结果会因过于勉强而缺乏说服力。此外,为了确保论文能得出有确定性的创新性结果,这种基于已有数据的推测不宜过多
,而应该有充足的明确数据来展现结果
论文的创新点往往体现在新的发现上,这就需要解释获得新发现的原因或排除某个原因,以此增强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增加解释的力度,需要理论或数据支撑
。
如图8.1中句2的解释就用“Table 4”中的数据进行佐证;句3和句4的解释就用论文中图像分析的数据进行佐证。
如果自己的论文没有相应的理论或数据支撑,则需要寻找已发表论文中的数据来支撑,但在已发表论文中找到非常匹配的数据往往很难。
如果是试验性论文,还应特别注意,在实验室里得到一部分数据后就要及时分析和思考原因
,从而能及时调整实验方向或内容,切不可一味地记录数据,否则很有可能到最后才发现错误,为时已晚。
如果有反常的研究结果,就一定要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
,因为这些反常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创新点。为了增强说服力,我们可以用数据来支撑解释。如果实在没有数据支撑,就只能进行合理的假设分析,常用的单词或短语有perhaps, may, it ispossible that, it seems probable that。不过,笔者强烈建议尽量用数据去解释结果而少用假设分析
。
但强调创新点的时候,并不需要用
类似于“for the first time”“we strongly believethat…”的强调短语。因为对于严谨、客观的学术思维,这些强调短语会让人觉得不自然,甚至反感。
此外,实验研究中有时会出现失误,对此作者也要进行解释,只要不影响大局,也就不会受到期刊的批评。
在概括和解释关键结果之后,还需要将取得的结果同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以体现结果的合理性。可从相似
或不同
的地方进行对比 :
结果一致
,则可以增加自己结果的可靠性;在对比时,可描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前人研究结果,如果还能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便能反向突出我们的结果独具新意之处。对于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论文,还需要对比两者,以显示出一致的结果。
而对于研究新的数值模型的论文,往往需要和已有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在保证结果趋势或范围一致的前提下,突出新模型有更好的性能。
表明结果一致性的常用例句
有:
(1)…also reported…
(2)The findings from…seem consistent with ourstudy.For example, …
(3)…, in agreement with results from…
(4)Our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ose from…
(5)These seem broadly in line with our findings.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与前人研究不一致的原因时
,讲究客观、公正,不带有主观色彩,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来辩驳,这样才能让审稿人倾向于相信作者自己的研究结果。
那如果无法论证前人研究有不妥当之处,反而发现自己的研究结果存在缺陷呢?对于这种棘手问题,该怎么办?
分析完研究结果及其背后的原因后,讨论需要往前深入一步,去拓展分析结果的延伸意义
,以呼应引言部分提出的研究价值。
高水平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需要创新性
而且需要重要性
,而体现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就是讨论部分可以做的事情。大部分的SCI期刊都会指明,希望对研究结果的价值进行讨论
。
为了分析好结果的重要性
,可以在讨论中单独写一个小结
——Implications
,明确详尽地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如推动某一理论某点的认知)、应用价值或指导意义(改善实验过程、增加潜在应用机会等)。
如果是强调应用的方法类论文,还可以直接写该方法的应用案例(Applications)
。
通常来说,SCI期刊主编希望看到一篇论文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论文中分析的案例或情形,而是有更大的应用范围。
实验性
论文,要找出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应用场景;理论性
论文,则是要表明文中的理论或模型可以被借鉴到其他领域中对Implication写作不清楚的同学,建议阅读本领域内的案例研究(Case Studies),其中会有大量对新方法或新解决方案的应用价值讨论。还可以阅读自己领域内高水平的、有单独Implications部分的论文。
如果论文对结果的讨论较为透彻,则往往能分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扩展的方向。
而大多数论文很难完美无缺地论证出新的知识点,总是存在少量的不足或不完善之处,不过当这些不足并不影响整体的研究结果
的时候,指出和分析这些不足,有利于让审稿人明白作者考虑周全,不仅不会让审稿人觉得论文质量有问题,反而会更加佩服作者分析到位。
如果不分析这些不足
,在大部分情况下审稿人也能在审稿时发现和提出,到时就会更加被动
。笔者的经验表明,如果讨论透彻,大部分的审稿问题在投稿前都可以预测到,自然就非常容易收到回复和加快论文被录用速度。
讨论结果和提炼新的知识点过程
倒漏斗型写作是模拟讨论写作的研究范围由小到大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步骤来说明写作过程:概括关键发现;解释并分析原因;结果比较,佐证合理性;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体现重要性。
由于讨论部分回答了引言中提出的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撰写讨论时要回应引言部分的内容。比如,概括关键内容时
是否清晰回答了引言部分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或思路方案的创新性;讨论研究价值时
是否解释了引言部分指出的潜在价值,体现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可见讨论和引言部分相辅相成
,前呼后应。
(1)采用结构化写作思路,从模仿开始,慢慢灵活运用其他讨论形式。
(2)对每个相对独立的结果先分别展开讨论,再合并讨论分析。
(3)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宏观研究要结合微观分析、模型分析要结合实验验证或对比其他模型。
(4)多阅读领域内的相关高水平论文,找结合点进行讨论。
(5)对不是100%确定的内容,不用肯定语气,而用缓和语气,如probably, may, seem等。
(6)少提,甚至不提“for the first time”。只要讨论透彻,审稿人会自己形成判断。
对于在写实验类论文时,总觉得分析讨论部分几句话就能写完,而别人的文章总能写几大段。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讨论部分之所以没有话讲,是因为没有利用深度逻辑思维去深入地解释、对比、延伸结果数据
。可参考本讲8.2节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写出有厚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