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和看书 (一)

      友人问京戏有什么好听的?咿咿呀呀不说,还听不懂!我无语,莫非比RAP还难听懂吗?
      我从小跟爷爷听戏,说不上多爱,先是被动的听,后来喜欢听而已。没事也唱但唱不好,更算不得票友。   
      仔细想来大约因为识字早,但那个时候可供阅读的书太少,场所更少。万幸当时家里有位长辈颇有藏书,一些是杂志,但名字已经想不起来了。剩下的多是历史演义,也就是评书,无非是忠臣良将、侠义江湖之类。记得的有《彭公案》、《海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大八义》、《小八义》、《再续小八义》、《三侠五义》、《杨家将》、《呼家将》、《呼杨合兵》、《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等。还有比如《镜花缘》,四大名著等,正史记得有一本繁体竖版的《旧唐书》,最是晦涩。而无论演义正史,我都当作故事在看。   
      在那个电视刚开始走入普通家庭的年代,频道不多,没啥节目,远不及书籍中的故事丰富多彩,难免更喜欢看书。所以,久之对能直观演绎这些故事的戏剧也就喜欢上了。    
      听的最多的就是京剧,河北梆子,丝弦,但直到现在,我对戏曲其中具体知识,如名词,曲目等也是不大懂的。   
      记得那时每逢过年,周边各村总会请戏班来演出,多则十天,少则三五天。还不乏省、市级的专业团体。现在想来,真正是无门槛的白嫖了。专业的团队,经典的曲目,精彩的演绎,热闹非凡。吸引的不仅是本村老少,更有不少附近的戏迷过来看戏。每到这个时候,爷爷就会带上我,拿上马扎,步行至四处看戏。

      当时各村大多建有戏台,没有专门的场地的村子,也都选择在本村学校的操场上临时搭建。这些戏台大约一米五上下,前为广场,后有影壁,稍好的在影壁后还会配有简单的更衣室、设备间。每逢演出开始前几日,即有人员过来搭建,装配,出将入相,背景帷幕,灯光音响等等。孩子们往往也跟着前后围观,感叹稀罕。 

      开演之日,往往是人山人海,旗帜招扬。戏台上根据当天剧目,布置的美轮美奂。戏台下堪比大型的集市,人们熙熙攘攘。不少小商贩借此机会,叫卖一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玩意儿和吃食。小豆冰糕、牛奶冰棒、雪人雪糕、糖稀、糖人、吹画、棉花糖、爆米花等等。以至于多少年后,每当和同龄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所看的剧目,现场细节等等早已忘的无影无踪,可对当时的小吃食记忆深刻。

      时间到了,大喇叭一响,演出开场。
      彼时戏台之上帷幕拉起,各色家伙摆上。台下方才还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待锣鼓声起,便会慢慢安静下来,这时总会听到老人在呵斥依然吵闹的孩子,连叫卖的商人也变的小声起来。
      随着剧情进行,戏至高潮会有叫好声,懂戏的还会评价如何如何,不懂戏的也连连附和。情


浓之时,还难免有人愤怒、激动、甚至落泪。戏台上有投影的字幕,识字的人即使不会唱,也愿意和身旁听不清楚的人去分享剧情进展。

   
      先写这么多把。推荐出戏,<<锁五龙>>。可以试听下高潮处,绝对精彩,且不会有咿呀婉转让新人类感觉无趣难耐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戏和看书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