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十岁的女人》有感

看到这个书名,无法和巴尔扎克产生联想,毕竟三十岁的女人,好充满了现代感的名词。抱着看看的心情,发现还真是巴尔扎克那个年代的作品,看来不仅女性带动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同样有带动了文学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毕竟女人是感性的。

这本书中人物的背景、家庭、年龄、经历前后总感觉有矛盾,加上外国人名字尤其是贵族的名字一长串一长串的,看得人稀里糊涂。但当你将这些故事不当成一个连续的故事,而是几个不同故事的组合,读起来就轻松多了。因为巴尔扎克统一了书中不同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虽然每个人的故事不同,但每个人都是三十岁的女人的代表。

在巴尔扎克那个年代,三十岁的女人一般结婚成为夫人,甚至生儿育女,但依然面对着自我的觉醒、家庭的琐事、感情的纠缠等糟心事,尤其当这些事情都在三十岁这么一个不尴不尬的年龄到来,精力不济、应对不佳便是家常便饭,有时更是沦为笑柄甚至丧失地位。

那个年代的女人,接受的教育有限,虽然家庭富足从小锦衣玉食,但身心更多被束缚在如何打扮、如何进入社交圈、如何家长里短之中。她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自身的存在,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本性如何,她们只能随波追流,赶紧打扮的花枝招展,用最佳姿态进入社交圈,成为瞩目的待嫁新娘,然后嫁人、操持家庭、生儿育女。她们没来的学会和自我交谈,没来得及善待内心的自己,所以当家庭进入相对稳定的三十岁时,难免迷失。

而家庭的琐事之繁之巨,超乎想象。虽然作为贵族小姐太太,不需要自己耕织做饭,但一家人的生活安排、仆役的安排、家庭的收支平衡,开门七件事,虽然没有件件都需要亲自上手,但件件都需要心中有数。三十岁的女人,已经没有刚开始接手家务的新鲜感,日复一日的劳作难免让人心浮气躁。

那是的婚姻虽不至于中国古代的媒妁制度,到洞房才夫妻见面,但丈夫和妻子的接触有限,社交圈中短短的几只舞蹈,眉来眼去的几个瞬间,人约黄昏后的时间可能不超过24小时,完全的短期荷尔蒙冲动加外表吸引。所以天长地久未必不可能,但对对都是恩恩爱爱却是绝不可能。而等待家庭尘埃落定,成为某某夫人的女人突然遇到了今生挚爱?上帝啊,何去何从啊。

看到书中不同个性的三十岁女人,都惨然的活着,没有独立的自我,想追求自我而不得的麻木,家庭的拖累、经济的不独立、爱情的不自由,基本没有幸福快乐的三十岁女人,都是一地鸡毛的三十岁女人。

反观现代社会,三十岁的女人依然是个坎,相比巴尔扎克笔下的形象,更大的差别一方面在于现代社会未婚三十岁女性增加,另一方面在于事业的艰难追求。但不管年代如何变迁,果然三十岁的女人始终充满了焦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如意,或者三十而立不仅对男人,也针对女人。

三十而立,首先要经历的是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生活本身的艰难程度增加。了解社会的残酷美好,正确的自我认知,恰当的应对社会生活,在三十岁时候,大部分人依然是跌跌撞撞的摸索学习阶段,极少数人能游走自如渐入佳境。所以,多学多看多体会,才能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事业追求。

另外,感性让女人在情感追求中有更高的要求,爱上一个人很难,但一旦爱上停止更难。所谓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即便是下文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也基本只是说说看,很难做到。女人的心上人,掺杂了女人美好的幻想,所以一旦动情便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婚姻对女人意味着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年,脱离了原生家庭的成年,承担着女命本弱为母则刚的成年,所以在其中,犹疑,徘徊,慎重,艰难,掩面。

三十岁的女人,不管年代变迁,依然很艰难,所以三十岁的我们,好好爱自己,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心上人,爱家人,爱别人。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三十岁的女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