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湖心亭看雪》

                    温书

        诗人的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    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当诗人的心中冰天雪地,那他笔下的西湖就是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的生活,寄寓故国之思,流露出灵魂的伤感。

          《湖心亭看雪》全文共158个字,就把这种故国情思表现的细腻而生动,且写景极富诗情画意。

          文章结尾用舟子的语言巧妙的评价了张岱,那个字就是“痴”,这“痴”有“痴行、痴景、痴遇、痴情”。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时,我“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出了环境的空旷,辽远,“我”的清高孤傲,不随流俗,为下文“更有痴似相公者”做铺垫,这是痴行啊。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是天地间的无限空旷辽远,烟波浩渺,茫茫然无边无际。

          “湖上影子,惟长堪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白描手法,描绘出了苍茫中的蜉蝣之渺小。平时我们在描述“长堤”“亭”“舟”“人”时会用“条”“座”“条”“个”这样的量词,而作者用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极小的量词,且是从“痕”到“芥”和“粒”,从小到更小,甚至是微乎其微。这样就把前面的阔大辽远的雪景作为了背景,进入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部分是我理解为痴景,也为下面人物的出场设置了背景,做好了铺垫,让下文的奇遇更奇不可言。

        文章第二段用小说式的写法写散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有情节,有对话,有动作,是小说一样的画面,直接记叙,描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般来说,遇到不认识的人先要问对方姓名,然后再“同饮”,而这里遇知音欣喜若狂,这真是“痴遇”。

        先“同饮”再问姓名,问了姓氏,作者也没有写出,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金陵”是故国,“崇祯”是故君,“客此”是无奈,是伤痛,是挥之不尽的痴情。所以连舟子都会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教完了这篇文章,依然沉浸在这篇文章的余味里,以上是我教后的一点反思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