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之间——《读书笔记:战国策(秦策)》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秦相范睢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政治人物。范睢第一次被秦昭王接见,就敢大声嚷嚷“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后来更是举出崔杼射杀齐庄公淖齿吊死齐湣王,李兑饿死赵武灵王的例子,进言于秦昭王。这直接导致秦昭王大惧,废弃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以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并且收回了穰侯的相印,任命范睢为相国。

范睢的性格,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爱憎分明”。在到秦国之前,因魏国大夫须贾陷害,差点丢了性命。当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时,范睢提出的要求就是要魏相魏齐的性命。在得知魏齐逃到平原君家里躲起来的时候,《战国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记录了范睢对平原君的一段评价:“今平原君自以贤显名于天下,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天下之王尚犹尊之,是天下之王……眩于名,不知其实也(如今平原君自认为自己贤能,声名显赫,但是他把他的主父赵武灵王在沙丘加以迫害,各国的君主还是照样那么尊重他。这是各国的君王……被平原君的虚名欺骗,而不了解他的实质啊)。”

在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让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迹,往往做不了主角,例如: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兵,产生的成语是“毛遂自荐”,秦军围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没有答应,平原君只好写信给信陵君,产生的成语是“窃符救赵”。

从历史上看平原君称不上政治家,只能算个政客,但《战国策:范睢抨击郑人谓玉未理者璞》中对平原君的一番议论,实则也有公报私仇的意味。

历史上的范睢,就是这样一个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的,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

出任秦相期间,正在崛起的秦国,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而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范睢和白起的矛盾由此产生。最终,白起被赐死于杜邮,而范睢可谓达到了权利的顶峰。

仕途之路,不进则退,从范睢出任秦相到白起被赐死,是范睢的一路高歌猛进,也是范睢仕途之路后退的开始。

秦昭王在朝堂上一番“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而国外敌对国家很多”的感慨,让参与赐死白起的范睢感到恐惧,他推荐的郑安平在战场上被围时投降了赵国,推荐的王稽因犯法被处死,也让他害怕受到牵连。这都是范睢的痛处,这些被燕人蔡泽观察到得痛处,成为蔡泽说服范睢“退”的理由。

蔡泽被秦王重用之前的遭遇,不比范睢强多少,范睢差点丢了性命,蔡泽则是被人抢了炊具。但蔡泽说服范睢的套路和范睢说服秦昭王的套路却是一样的。

《战国策:蔡泽见逐于赵》中记录,蔡泽被赵国驱逐后,准备去秦国之前,就先让人传话给范睢“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燕客蔡泽是天下最能言善辩的人。只要他一见到秦王,秦王必任他为相,取代你的位置)。”如果范睢对此话一笑了之,蔡泽的传话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但偏偏范睢就是个“小恩小惠要报答,小怨小仇要报复“的人,既然蔡泽来了,肯定要当面聊聊。

范睢没有秦昭王的内心,被别人拒绝了三次还要继续请教,他没见蔡泽之前已经生气了,见到蔡泽之后,更是毫不客气的责备:“子常宣言欲代我相秦,岂有此乎(你长宣扬你会取代我,有这事吗)?”范睢的提问,正中的蔡泽的诱饵,蔡泽立刻承认了,并且举出了一大串商鞅、白起,吴起、文种等有功之臣没有功成身退被杀的例子。也许其他人的例子,范睢还可否决,但白起的例子,让他无法反驳。

为什么要给范睢讲这些呢?蔡泽做了说明:“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四季的转换,也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则)。”回忆一下,是不是和范睢说服秦昭王废弃太后、驱逐四大贵族的套路一样的。

范睢的举例打动的秦昭王,蔡泽的举例也打动了范睢,最终,范睢将蔡泽推荐给了秦昭王,并且“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只是回到封地之后的范睢,不久后病死,没有达到蔡泽说描绘的“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博得伯夷那样的廉洁之名,长享富贵,世代相传,而又能和王子乔、赤松子那样长寿)”。

你可能感兴趣的:(进退之间——《读书笔记:战国策(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