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汉起,历朝历代天子不断对孔子进行加封,随着时间的流逝,孔子逐渐从一个平凡的学者,走上了神坛。
慢慢的,在后世很多人眼中,孔子不再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道者,而变成了一个不容许有丝毫指责、丝毫瑕疵的完美的神。
似乎孔子的话无一句无道理,孔子做的事,无一件无理由。
即便有疑问,也要强为之说,曲为之说,讳为之说,甚至顾左右而言他。
总之,孔子的言行是不会有问题的,如果有问题,那一定是我们没有领会清楚,就算实在难以自圆其说,最多也是留下空白,让后人自己去猜想,去领悟,决不能说孔子的不是。
孔子的形象,不再是浪迹江湖,看惯风云,饱经沧桑的智者,而是变成了一个脆弱的婴儿,只能呵护不能触碰,或者一个蹒跚的老人,只能搀扶不能言说,更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至圣先师”,成为神明的化身,只能仰视、瞻拜、敬畏,不可有丝毫平常相待之心。
但这些,真的是孔子么?
在本章里,田舍郎,将试着抛弃孔夫子这些华贵的而炫耀的外衣,带领着读者们穿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跟随笔者的目光,来到那个让我们激动不已的年代,看一看,一个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的故事从鲁哀公十六年开始讲起。
时间:公元前479年
地点:鲁国
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的晚,尽管已经四月时节,但春天仍然没有即将到来的迹象,虽然已经没有了冬日的寒冷,但对于一个73岁的老人来讲,料峭的春风,仍然带着一种透骨的寒意。
孔子一人独自,坐在门口的藤椅上,闭上双眼,温暖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驱散了四周萦绕不去的寒意,他喜欢在这样的的阳光中,思索,回忆自己的一生。
这样的阳光,柔和但不猛烈,温暖但不酷热。
对于一个老人来讲,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令人心情愉悦的享受,但是孔子知道,这种机会已经不多了,自己的一生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即便此刻,对于生死早已看淡,但惟有传承放心不下!
此刻的孔夫子,浑身洒满着阳光,在等待着他一生最重要的那个人,那个可以传承自己一生思考、智慧的人。
天道轮回,东升西落,此刻夕阳正在缓慢的落入辽阔的原野,周礼的光辉正如这夕阳,同样在无奈的远去。
对于这一点孔子心中非常清楚。
但孔子心中始终仍然放不下自己的理想,或许是人老了,爱上了回忆,是谁说的,当一个人喜欢上回忆往事的时候,他就已经老了,是的,孔子当然已经老人,此刻的他不是那个多才多艺的夫子,不是那个周游列国百折不挠的斗士,不是那个诛杀少正卯意气奋发的大司寇,不是那个穷困潦倒的丧家之狗,只是一个可怜的奔波一生的老人,正在望眼欲出的等待着那个能传承自己一生思想的弟子。
若是站在旁人的角度来看,孔子的一生是失败的,但对孔夫子来说,回想这奔波的一生,不恨无常,不悔短暂,只因他一生一世的每一天都是按着自己的心意活的,这心意,不过是拯救社会,教化人心罢了!
即便是生老病死,大限临头,夫子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一生学问的传承与发扬。
春夏秋冬,叶可长绿。
生老病死,人不长生。
即便是圣人,也有走到生命末路的一天。
但既是圣人,岂怕末路?唯一忧心的,也不过是自己一身所学,不能流传于世罢了。
此刻距离孔子伟大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只有七日了,子贡终于来到了孔子面前,孔子对他说:子贡啊,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谁能继承我呢?说着说着,孔子的眼泪流了下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在临死之前,其实已经有了对子贡托付后事的想法了,他的儿子孔鲤早逝,在生命的尽头,孔子已经没有时间去向老天抱怨,为什么让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个时候,孔子一直在等着自己最重要的学生子贡的到来。
因为他知道,唯有子贡,才能将自己一生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教化人心”的思考,传承下去,发扬广大。
其实,论起来,孔子的学生很多,性情各异,俱有一技之长。
论学问渊博,颜回一枝独秀。
论性情刚烈,子路堪称第一。
论聪慧变通,子夏当仁不让。
……
但,
颜回穷困潦倒,心有余而力不足。
子路刚直勇猛,锋利太过易折损。
子夏聪明机变,心思敏捷难坚守。
……
孔子非常清楚,在这个礼乐崩坏的大争之时,光有满腹才华,一腔热血,是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学问、自己的思想,自己一生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教化人心”的思考传承下去的。
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的,此刻站在孔子面前的这个学生。
他就是子贡。
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是孔夫子最重要的学生之一,子贡是他的字。
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头脑灵活,能说会道,无论办外交,还是做生意,都得心应手。
而子贡也没有辜负孔夫子的期望,在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了三年,唯独子贡在墓前守了六年。
也许对于子贡来说,临终见孔子的那一面,给了他深深的震撼,这个老人一生的学问,需要传承下去,他的思想,需要世人知道,他对于如何做人?如何治国的探索?需要让天下人知道!
尽管在当世而言,孔子的思想得不到诸侯的认可,但最终的决定权,不在王侯将相,不在愚昧大众,更不在所谓的非议。
最终的决定权在时间,不是么?伟大的时间,将会冲走所有漂浮在金子般思想上的泥土,最终让思想的精华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子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孔子死后不久,社会上突然刮起了一股贬低否定孔子的风气,而且都借着子贡来说事,不知道是何人在其中推波助澜,似乎想将借着太高子贡的名义,来贬低孔子,认为子贡比孔子优秀多了。
子贡有鉴于此,毅然发声:“这是什么话!就像盖房子,我的院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当然一眼就看清楚了。我们的老师却是深宅大院,你们只怕连门都摸不着,哪里知道他老人家的深浅?别人再优秀,也只是丘陵而已,我们的老师确实太阳和月亮,永远不可超越。”(论语˙子张)
从这个角度来讲,子贡对于孔子思想的流传,功不可没!
尽管在后人的眼中,时间长河的冲刷让孔子的形象有些模糊,有些失真!即便如此,孔子仍然是一个听到他的名字就要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名字。
我们想要清楚的理解孔子的伟大,就让需要跟随田舍郎的笔触,去追寻孔子的足迹,还原孔子的生平,去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去理解是什么让孔子变的伟大,用一个平凡人的视角中还原孔子不平凡的一生。
据史书记载,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公元前551年生人。
此时距离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至洛邑已经过去了近200年,200多年的黑暗时光里,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人民生活在看不见的黑暗之中。
此时的天下,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礼乐崩坏。
用五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春秋无义战。
据说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而宋国则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地,微子启即是宋国的开国国君,也是孔子的第十六代世祖
孔子第六世祖得姓“孔”。孔子父亲叔梁纥,因避乱从宋国逃亡到鲁国,他能文善武,叔梁纥66岁时娶15岁颜征在,生孔子。
因二人年龄悬殊太大,所以称为“野合”。
颜征在曾在尼丘山祈祷,故给孔子取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男孩中排名第二,又是饱学之士,因此后人对孔子有多种称谓:孔子、孔夫子、孔仲尼、孔丘、孔老二。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过着清贫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问。
17岁时,母亲颜征在去世。
19岁时,回宋国祭拜祖先,取宋国丌官氏为妻,后来为他生下儿子鲤,字伯鱼,先他而死。
20多岁时,孔子想走仕途,先后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业管理员。
30多岁时,孔子创办私人学校,开创儒学,相传学生3000,72贤人,其中以颜回、子贡、子路最为出名。
52岁,当上鲁国大司寇,同时摄相国职务,这也是孔子一生当的最大的官。
50岁前后主要经历:当官、讲学、著述。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因与三桓长期以来的矛盾,被迫离开鲁国,带领学生到其他国家谋求生路。史称“周游列国”。
(三桓专政: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孟氏、叔孙氏、季氏的后代,故称“三桓”,前后控制鲁国政权长达200年之久,孔子所处的年代,正是三桓专政的鼎盛时期。)
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叶国等国家。
孔子周游列国前后共14年,主要干了这样几件事情:讲学、著述、做官、定春秋、赞易。
当然还前后多次问道于老子。
其实,孔子周游列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潇洒,此时的孔子,虽然名气大,但到处不受待见,日子混得很惨,比如下面这个成语就出自孔子:丧家之狗。这个故事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公元前484年,孔子带领弟子回到鲁国。
这一年,孔子68岁,孔子一直带领着弟子们在鲁国教书授徒,传播着自己对于周礼的向往、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宇宙的领悟。
这样平静的岁月总是过得飞快,正如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一般,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匆而过,再灿烂的流星,也有划过的夜空的短暂的辉煌,相比人类的伟大历史,孔子的伟大的一生很快就要走到了尽头。
因此,就有了我们本章开篇的故事,公元前479年,这一年孔子73岁,在那个春寒料峭的下午,孔子晒着太阳,等待着他最杰出的弟子子贡的到来,这一年,孔子孔子因病不治,驾鹤西去,终年73岁。
终于,孔子漫长的一生、求索的一生终于走到了尽头,幸运的是,孔子死后,以子贡为代表的他的众多弟子们,没有忘记孔夫子的教诲,依然践行着孔夫子的言行,这是一种幸运,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种学问都能有幸流传到现在。
孔子及其弟子们所创立的儒学,在后世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之后一代一代人文人的践行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了中国上层社会的主流。尽管后世的儒学有了后续的诸如孟子、荀子等的思想完善,可是没有人能因此否定孔夫子思想、人格的伟大,这是一个苦苦追寻道的人。
讲到这里,或许读者们心中孔子的轮廓会逐渐的清晰。
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泥塑神像。
他是文化巨匠,是失意官员,是模范教师,是孤独长者,是性情中人,还是众矢之的。
从鲁城小院里的初现,到获麟绝笔,论语的诙谐,春秋的认真,堕三都的壮志,鲁君未赐祭肉的失落,困于陈蔡之间的自嘲,道不行而浮于海的绝望,田舍郎希望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
他矛盾,身为殷商后人而推崇更符合仁的周礼,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他保守,认为在礼崩乐坏的季世,恢复周礼是最好的选择;
他广博,作为私学制度的源头之一,教导出了性格各异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冉求……;
他激进,在独掌大权之后,杀掉了与自己学问冲突的少正卯,既然不能从思想上说服你,那么就从肉体上消灭你……
只有了解这些不同的侧面,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孔子。田舍郎希望从这些孔子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孔子的伟大,不是高高在上说教,而是去感悟先贤不懈的求索。
自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他和他的学说、学派,就成了后世必须面对的对象,无法回避的话题,谁都绕不过去。
墨家、道家、法家,群起而攻之;儒家自己,则一面继承维护,一面修正发展。
但无论是继承和发展,还是反对和修正,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墨家、道家、法家之间,包括儒家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也要各抒己见,相互批判。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就是本书要说的事情──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事实上,不管一个人喜欢还是厌恶孔子,推崇或者嫌弃儒家,甚至对此漠不关心,孔子或者说儒家思想,都已经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拼命否定一个人,其实就是在承认他的影响。
而在田舍郎看来,孔子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恢复周礼,一生最大的成就则是开创私学。
虽然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但孔子开创的私学,启迪了百家智慧,却成为了最终毁灭周礼的最后根稻草,孔子用一生的时光,在人们心中播下礼乐的种子,但顺带进行的知识启蒙却成为了毁灭周礼的一把利剑。
伟大的生命终将逝去,一代巨星的陨落必将使孔子的弟子们失去了核心,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所有的活着的弟子面前:
接下来该做什么?
当然是践行孔夫子的教导。
那么孔子所创立的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我们下一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