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很愚蠢,譬如想当然地以己度人。
总是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来看待人事。
譬如我想当然地活在自己曾经成长的年代,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甚至认为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已经被洗刷美化过的童年记忆一样,更多的时候是无忧无虑的。
其实不然。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同样拥有喜怒哀乐,而不是只有无忧无虑。
我们自己的童年,同样有很多已经被记忆洗刷掉的痛苦和难过。只是就像有研究证明的那样,记忆中留存下来的大多是美好的片段。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再去看待孩子生活中的那些也许在我们看来无足轻重的事,其实对于孩子来讲,已经不堪重负。
譬如京姐昨天回来边哭边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我还考不到自己理想的分数?
最近期末季,孩子们每天刷卷子。京姐昨天放学回来给我报告了一件好消息:“妈妈,我的语文进步了,95分。”
我脑袋里转了好多圈:95分就是进步了吗,95分就这么开心?95分是个很高的分吗?
但是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笑着说:“进步了就好啊!”
我终究没说出来我脑袋里转的那些疑问,其实我常常想:考个100分那么难吗?
我常常跟京姐说,我小时候1-6年级,语文数学几乎没考过100分之外的分数。记得最清楚的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应用题,老师在黑板上还没写完最后的问题,我已经知道了问题是什么,并很快写出了计算过程和答案,每次我都是第一个交,然后无一例外全对。
然后,我再回想后来,又如何呢?
我并不是一直都是那个佼佼者,也并没有成长为自己想象中完美的样子。相反还是一个很多时候都觉得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常常陷入歇斯底里的钻牛角尖的中年妇女。
甚至因为一开始养成的完美错觉,成年后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出自己对自己设定的完美期待,错失了很多年本该点点滴滴感受到的人生美好。
现在我也常常检讨自己:我想让孩子考100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证明孩子有这个学习能力,但是,这种学习能力与孩子每天都应该努力抵达的幸福感,是不是同一条道路呢?
也许这两条路并不会完全重合,我前两天还跟京姐说过这样的话:“你期末试考的好不好关乎寒假过得好不好,譬如假期会不断有亲戚朋友问你考了多少分,如果你考了满分,我们俩都会很自豪地一口回答,可是如果你考了低分,我们的回答就不那么爽快了,你说是吧?”
京姐当时也点头表示认同,但是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显示出了我自己心底的虚荣感,孩子考试是为别人考的吗,为了让我们自己说出去更自在甚至更得意吗?
其实我也一直跟京姐说考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每次考试中学到了什么,现在出错是为了以后不要再出同样的错。
当然考多少分也显示出了你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做事细致程度等等,每一个失分点都表现出了某些问题,我们从小就是从这样的小考大考中不断修正成长的。
但是话时这么说的,每每看到低分时,我心里其实也是忍不住冒火啊。
昨天京姐的英语考了91分,相比较以往她的英语成绩,是最低的一次了。再看到班里的大家的成绩90分以上过半数了,我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
加上临近考试她一直没表现出任何考试的紧迫感,放学写完作业一直跟小伙伴玩到将近9点。我还是忍不住狠狠数落了她一顿,我说我觉得你太骄傲了,不是说自己英语最有把握吗,这次这个分数是不是狠狠打脸了啊!马上要考试了,老师们和爸爸妈妈都很着急,巴不得能住到你们脑子里去,你还能玩得心安理得?
京姐一直没上英语辅导班,原因是我自认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靠自己学习完全可以搞定。而且向来京姐对英语都比较自信,想来这次的成绩也是在她的意料之外。
最终,京姐还是没忍住,转身趴到沙发上边哭边发出了这句灵魂拷问:“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考不到自己理想的分数?”
当听到她这句话后,我当时居然不厚道地忍不住想笑。
是啊!生活不就是这样吗?7已经很努力了,却似乎离自己的目标还是十万八千里。
成人如此,又何必要苛求孩子呢?
其实我们俩从一年级到现在,在经历了近3年的考试后,心态渐渐都回归了平和,都还算能正确看待考试分数了。
但是在看到不理想的分数的那一刻,总不免会有失落。
然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要要求自己考满分,为什么我们作为父母要期待孩子考满分?
也许比满分更重要的是,认清楚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首先在心理上允许自己拿不到那个满分,然后再全力以赴,享受挑战自己的过程,是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