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讲故事 001

小学课本里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是《司马光砸缸》,小小司马光真是天才,对于他的临危不乱和果断,除了惊叹外,只有佩服。

后来上历史课学到王安石变法,才知道司马光虽然是北宋名臣,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保守派,除了反对王安石变法与新党较劲外,他还主编了一本专历史书《资治通鉴》,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作为皇帝的参考手册。

《资治通鉴》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写起,一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而止,横贯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300多万字,是部货真价实的大部头。

司马光编写它用了16年,期间主业是从政当官,还要和变法维新派争得你死我活,别人问他哪里来的时间写书,司马光回答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大多在“三上”完成,哪三上?马背上、枕头上和马桶上。

要读完这样一套书,对耐性和毅力绝对是个大考验,更别说还是文言文,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几种白话版基本都是从台湾那边传过来,以柏杨版《资治通鉴》最为人所知,柏杨写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心直口快,路见不平一声吼,看到什么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开骂,反倒淹没了他的那些真知灼见,柏杨的《资治通鉴》是骂出来的。

历代《资治通鉴》的注本也不少,以胡三省注本、张居天读通鉴稿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最为有名,华杉读《资治通鉴》也是主要参照这几个版本书,他每天写一点点,日日不断,计划写36本,在60岁之前完成这项事业,这为我们通读《资治通鉴》,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话说他也是不满柏杨版本《资治通鉴》,才决定动笔写的。

为什么要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人物如过江之鲫,有的金光闪闪,有的黯然退场,他们都有自身的规律和宿命。

一切都在变化,而人性却亘古不变,读历史能使我们获得一个更高的视角,进而窥探人性的奥秘。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一贯的做法是“批判地继承”,可批判也是有门槛的,当你还没有真正了解一个东西时就去批判,往往会误入歧途,更妄谈继承。

学习的目的,就是将一些信息提炼成知识,然后在实践中去应用,从而转化成自身的能力,多种能力的组合而成智慧,这样才不至于卖椟还珠。

人们最喜欢听的是故事,故事使我们快乐,还能学到知识,因此,准备以讲故事的方式,去读《资治通鉴》,不一定劲暴,但一定会很精彩、很有趣。


01  一切从被玩坏开始

社会结构像一个金字塔,大家都在各阶层各司其职,这样才足够稳固,都像陈胜、吴广那样揭竿而起,自然就会乱套。

但平衡总会有人去打破。

这次站出来的是魏斯、赵籍、韩虔,这三人都是晋的强臣,家里有粮,手里有家伙,自然要争取话语权——求封为诸侯,瓜分晋国。

当时的中央机构周王朝,史称东周,自周平王东迁以来,王室日渐衰微,地盘越来越小,诸侯们越来越强,野心越来越大,天子很没有存在感,三家稍一用力胁迫,居然点头同意了。

这次点头对魏、赵、韩三家很重要。

自此,规则遭到破坏,平衡被打破。魏、赵、韩三家分晋而成后来的魏国、赵国和韩国。

名份这个东西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现在三家有了名份,自然会想着搞点事情。


02  想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晋国的大权一直由智低家族掌管,智伯上位后,邀请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参加蓝台宴会,智伯多次戏弄韩康子,又侮辱韩家的总管段规,身边人劝他不要这个样子,智伯不听,认为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接着他想强占韩康子的土地,康子不愿意给。段规就劝他不要强出头,韩康子听了,给智伯一万户人家的城邑。

智伯一看这买卖划算啊,又去找魏桓子要土地。桓子刚开始也是拒绝。总管任章劝他说,恶人自有恶人磨,咱们为啥要做这个出头鸟呢?魏桓子听了,也送一座一万户人家的城邑给智伯。

智伯越来越膨胀,接下来去找赵康子,点名要两座城池,赵襄子没有人劝,拒绝了,智伯觉得很没面子,大怒,带领韩魏两家去攻打赵家,赵襄子逃到晋阳,率领晋阳人民英勇抵抗,智伯率兵包围晋阳,放水去淹晋阳城,眼看就要攻下了。

但是韩康子和魏桓子顿时产生巨大的危机感,汾水可以灌魏的主城安邑,绛水可以灌韩的主城平阳,现在赵国被攻下后,谁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以智伯的风格,一切都有可能。

怎么办?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魏、赵、韩三家才有出路。

于是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三人暗中联手反击,赵襄子深夜派人杀掉守堤的智军士卒,引水去冲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大乱,韩、魏两军趁机从两翼夹攻,赵襄子又率赵军从正面攻击,智伯军大败,智伯被杀,智氏家族被灭。

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产业,赵襄子还觉得不解恨,又把智伯的头骨用油漆刷一下,用来乘酒喝。

真不知道他怎么能喝得下去。


03  好老板魏文侯

魏国魏桓子的孙子魏斯继位,也就是魏文侯。

魏文侯很爱才,以卜子夏和田子方两位为老师,每次路过段干木的家门口,都要低下头,手扶车前横木,以示敬意,各国的贤士名人都来归顺于他。

虽然有走秀的成份,但大家是真心服他。

魏文侯有次与大臣饮酒,喝到兴头上,突然天降大雨,文侯下令急速备车外出。左右问玩得这么尽兴,又下着雨,主公这是要去哪啊?魏文侯说:我以前与虞人约好今天一同打猎,酒虽喝得很高兴,但我不能失信于人啊。于是驾车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去告诉因下雨取消打猎。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们与赵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啊;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们与韩是兄弟之国,不敢从命啊。两国使者都愤怒而去,后来都知道魏文侯的答复是一样的,两国羞愧难当,都来魏国谢罪。

于是魏国成为三晋之首,天下诸侯没有不服气的。

魏文侯派乐羊打下中山国,封给他的儿子魏击。文侯很得意,问大臣们说,你们认为,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呢?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仁君!只有任座说,主君得了中山,没有封给自己的弟弟,而是封给儿子,怎么能算得上是仁君呢。文侯大怒,任座起身就走。文侯又问翟璜,翟璜说:仁君!文侯问他怎么知道的,翟璜说:我听说君仁则臣直,任座能如此当面直言,所以我知道您是仁君。

文侯听了很高兴,让翟璜去把任座请回来,亲自下堂迎接,奉为上宾。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听了一会音乐后突然说:这编钟发出的声音不太着调啊?是不是左边挂高了?田子方听后,笑了笑没有回答。文侯问他笑什么,田子方说:我听说主君应该知道的,是乐官是否胜任,而不是知道乐调准不准。如果主君您都知道乐调准不准,恐怕就不会知道乐官是否胜任了。

什么都懂,懂完了,只会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想抓,抓全了,恐怕什么也抓不住。

魏文侯的儿子魏击出门,在路上遇见国师田子方,连忙下车行礼,田子方也不还礼,若无所事地走了。魏击很愤怒地追上去问:是富贵者该骄傲呢?还是贫贱者该骄傲?田子方回答说:当然是贫贱者该骄傲啊,富贵者哪里敢骄傲呢?国君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亡国的君主,没有人会再把一个国家给他;破家的大夫呢,也没有人会再给他一分如此丰厚的家业。而我们贫贱之士呢,如果讲的话没有人听,所出的计谋没有人用,行为上合不到一个节拍,就只有穿上鞋撒腿就跑,到哪儿得不到贫贱呢?

魏击惭愧地低下了头,连声谢罪。

创业者就像一个公司的君主,公司没有发展起来时,都是在给员工打工,最怕员工干得不爽而跑掉,又怕员工捅这样或那样的蒌子,那样公司就死掉了,而对于员工来说,公司垮了只是换一个地方上班而已,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员,哪里都有市场,哪里都需要,说不定还能涨点工资。

当老板有什么好?但还是有很多人想去当老板,因为方向找对了,会有巨大的回报,不管是理想,还是物质上的。

这是老板的命,得认。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通鉴,讲故事 001)